宁夏隆德县第一书记吕铖:背起行囊,从高校走进黄土地
2018-12-07 10:19:00  来源:大学生村官报  作者:张艳 姜嘉琪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吕铖(右)为贫困户送御寒棉被。

  2015年8月,厦门大学人事处干部吕铖被选派到宁夏自治区隆德县沙塘镇张树村任第一书记。怀着为贫困地区群众做点事的决心,他背起行囊,来到2600多公里外的宁夏,开始了驻村第一书记生涯。

  尽管早有心理准备,但当地条件的艰苦还是让吕铖感到意外。村部没有浴室,生活用水得到附近村民家借,因而吕铖用水变得“很谨慎”——洗漱、擦桌子,一杯水分成几次用。每到周末,吕铖便趁采购生活用品的机会,到县城来一次大清洗——积攒了一周的脏衣服以及身上的油垢。三个月后,吕铖抽空回了趟厦门。2岁的儿子第一眼见到他,愣了半晌,喊了句“爷爷”——高原的晒,加上缺水的干,活脱脱把吕铖催老了10多岁。

  吕铖明白一个道理,做群众工作必须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刚到张树村,他每天都要走访几户人家,在逐渐摸清村情后,开始寻思着如何帮助乡亲们解决困难。

  村民靳旺石的丈夫和婆婆相继去世了,留下她一个人拉扯两个还在读书的孩子。靳旺石自己又患有高血压、糖尿病、腰间盘突出等疾病,干不了重体力活,但为了挣钱供大女儿上大学、小儿子读中学,她早上7点多出门干苦力,晚上10点多才回家,一天仅赚90元。而这样的零工也不常有,得碰运气。吕铖得知了靳旺石的境遇后,心疼这位母亲,当即给了她500元钱,并帮她四处联系爱心人士,资助两个孩子的学费;村里的人造花厂建成后,又招她进厂工作。

  贫困户陈富学也是吕铖的重点关照对象。因为家贫,结婚没几年媳妇就跑了。陈富学守着四亩玉米地,加上打零工,一年就赚个三四千元,看着别人贷款养牛致富,他却找不着门路。

  “送些柴米油盐,只能解一时之需。关键是要帮他走出贫困。”陈富学文化水平有限,吕铖就帮他“跑腿”,办理申请贷款手续。在吕铖的协调下,去年6月陈富学拿到了5万元贷款,买了6头小牛,借着村部的牛棚养了起来。逢年过节陈富学都会给吕铖发一条长长的短信。虽然错字很多,但字里行间流露着感激之情。

  因担心在村里“老饭桌”吃饭的孤寡、低保老人营养不好,吕铖自己掏钱,为老人买来肉和鸡蛋改善伙食;贫困户过冬保暖有困难,他就帮忙联系社会资助,送上面粉、毛毯……

  通过吕铖的对接,截至2017年底,爱心企业、慈善人士共为张树村贫困户及贫困学生提供了27.8万元帮扶资金。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吕铖深知,仅仅通过输血是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村子贫困现状的,必须从村民的思想上“深耕”,在发展特色产业、拓展收入渠道上着力。

  张树村村民有养牛的传统。一头牛长成往往需要14-18个月,村民养的牛卖给牛贩子,利润微薄。如何提高养牛户的效益呢?

  吕铖回厦门调研发现,多数卖场的高档牛肉一斤卖到了150元,他找到了商机:何不打响“玉米谷饲、六盘山泉、绿色食品”的牛肉品牌,通过发展深加工,将隆德高档牛肉卖给闽南地区消费者。他联系了生产加工商,开发物流渠道,对接消费者,2018年1月,第一批“缘宁牛肉”直运厦门,收到意向订单近1800份。这个项目在厦门大学学生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利用“互联网+”的契机,开发出线上、线下两个销售渠道,正在挺进更大的市场!

  吕铖还筹资14万元成立村级电商服务中心,并建成电教室,运用信息化教学方式,提升村民劳动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为了让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的愿望,吕铖带领村民建起了“人造花扶贫车间”。从2016年4月开始调研、论证、招商,经过一年多的努力,2017年10月建成,同年11月,工厂开工,采取村企联营方式,现有村民43人在厂上班,按照计件发放工资,人均月收入1500元。今年五一节前,吕铖组织了扶贫车间评优表彰活动,发放证书奖金,给村民带来了信心和希望。

  2017年4月,吕铖参与了隆德县与厦门大学联合举办的对口帮扶暨经贸合作推介会,协助筹备组联系60余家企业,与隆德县13家企业签约,并多次往返隆德和厦门两地,对接资源。

  如今的张树村,和三年前相比大不一样了——自来水、硬化路、太阳能热水器全覆盖,全村221户危房改造全部完成,2017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456元。看着村民充满希望的眼神,吕铖动情地说:“一切的辛苦都值得!”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