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90后“村官”的圆梦之旅
2017-02-27 09:34:00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孙肇明 摄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马兴军展示体验馆的特色商品。

  “让广大农村插上电商的翅膀,实现脱贫致富。”这是马兴军回报家乡的愿望,更是马兴军的创业圆梦之旅。

  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互联网+”。一时间,我省的有志青年依托电子商务创业如雨后春笋般兴起,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北山乡金巴台村的马兴军和他的“草原人”就是其中的一员。

  “这是风干肉车间,这是炒面加工车间,这是包装车间……”在门源县草原人农牧业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的深加工车间里,马兴军侃侃而谈。

  “面对市场经济,单纯的提供原料产品一直是制约农牧民提高收入的关键原因,必须提高产品附加值才能扩大生产效益,而走深加工是最有效的出路,再配合电子商务的广阔平台,前景可期。”这一席话,很难想象是出自1991年出生今年只有26岁的马兴军之口。

  而他成熟的表现与他的经历和观念有着直接的关系。

  2013年,马兴军大学毕业,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马兴军选择了回到家乡,当起了门源县西滩乡的一名“村官”。

  “在3年的基层工作实践中我了解了很多国家政策、村情、民情,很多人因为种地的劳动成本太高,只能背井离乡、外出打工,农家里只剩下了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想改变这种状况,就要把大家吸引回来,所以我在家乡创了业。”这是马兴军的梦想。

  “梦想总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2015年,当电子商务的春风吹遍全国各地,马兴军寻觅到了实现愿望的契机——让农村插上电商的翅膀,实现脱贫致富。

  2016年3月,经过前期考察和学习,马兴军和他的“草原人”,站在了浪尖,成了当地电商致富的旗舰。

  门源县地处我省东北部,是我省最大的商品油料种植基地、青稞种植基地和蜂产品生产基地,农牧资源和生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但由于地域劣势、市场环境和观念的影响,传统的销售方式让当地百姓拿着“金疙瘩”挣着“破铜钱”。

  马兴军对这样的现状做出了改变:“我们以电子商务为基础,整合本地特色农畜产品,通过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质量、统一包装的标准化模式,利用电子商务平台进行销售,并结合当地旅游资源,打造干净、舒适的O2O体验式生态农庄、自驾游营地、民俗体验,实现产品附加值提升,共同分享,带动经济发展。”

  2016年,马兴军通过电子商务实现销售额86万元,净利润达到22万元。带动的17户贫困户,或是务工、或是提供优质的特色产品,实现几千元至上万元不等的收入。

  韦忠军就是其中的一员:“去年分红我拿到了1000元,还有提供牛羊肉的1万元,这就相当于额外的增收。”

  “我们与其他电商不同,自己做深加工,我们的产品都是经过严格的选料和标准化的生产,一方面提供了优质的产品,一方面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增加了农牧民的收入,并且将外出务工的人吸引回来就业。”马兴军介绍说。

  在这家企业有4名大学生。胡生荣是马兴军的大学同学,在马兴军的影响下,他从西宁市湟中县老家来到门源县共同创业:“我主要负责销售,电商政策好、前景好,我愿意加入,自己创业,走与别人不一样的路。”

  马兴军的父亲马良元亲眼看着儿子创业成功更觉欣慰:“年轻人有自己的想法很重要,我不仅不反对,我还投入资金大力支持。”

  当电子商务进入广阔的农村,似乎人们的观念和经济一下子“活”了起来。据悉,在门源县,从事电商的企业有41家,从业人员500余人,其中,仅大学生创业的达到14家,门源县监测的23家电商企业2016年网络交易额达1034.8万元。

  在偏远的高原大地,激励奋进的青海人正利用电子商务的平台走向“外面的世界”,正如一粒种子入土,一颗参天大树正不断延伸着茂密的枝桠。广大农村插上了电商的翅膀,这是梦想的翅膀,是致富的翅膀,更是走向世界的翅膀。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