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郜晋亮
青海省互助县是我国唯一的土族自治县,是该省确定的贫困县,也是国家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区之一。短短几年,一条以产业发展为带动、生态扶贫为助力、易地搬迁为突破、民生保障为依托的脱贫攻坚之路铺向了互助土乡每一处贫困角落,也唤起了大家为摆脱贫困过上幸福安康生活的奋斗意志。
特色产业:多业开花增收显著
互助县五十镇班彦村所在的沙沟山属于浅山地区,虽然村里不少妇女都有不错的盘绣手艺,可多少年来除了装饰在衣服上、挂在家中墙上,从未让它变成过值钱的东西。
自从搬到新村后,县文化局专门为村里妇女办了盘绣刺绣培训班,定期给她们送订单,并回收绣品。村民张卓麻什姐告诉记者:“以前住在山上,即使把这些东西绣出来,你也不知道卖到哪里去。现在可不一样了,你看,这朵太阳花能值70块呢。”
土族盘绣是土族拥有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近年来,互助县将发展土族盘绣作为农村妇女为家庭创收增收的重要途径之一,确定盘绣产业户1100户。如今,盘绣产业户年人均增加收入近5000元。
生态守护:绿水青山见真正价值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互助县是祁连山生态保护和“三北”防护林体系的重要部分,有近九成面积被列入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
“吸纳贫困户参与造林绿化,从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选聘生态护林员就是一个很不错的办法。”互助县扶贫开发局局长朱安金说,“这样使无法外出、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深度贫困人口获得了就业和脱贫机会,达到了‘一人护林,全家脱贫’的效果。”
互助县巴扎乡甘冲沟村贫困户王永利正是受益者之一。几年来,由于要照顾自己年迈的老母亲,家里便失去了唯一的收入来源。2016年,王永利被聘为村里的生态护林员,年收入1.5万元。他说:“每天在山上清理完垃圾,检查完防火,就能回家照顾母亲。要感谢党的好政策。”
目前,互助县共有生态护林员1011名,年发放管护费用810.72万元,人均年补助1.44万元;国家重点公益林生态护林员467名,年发放管护费用380.36万元,人均年补助8155元。
易地搬迁:住得舒心干劲儿更足
前不久,在互助县松多藏族乡前隆村易地扶贫搬迁住房分配仪式上,拿到新房钥匙的村民马元葆高兴地拿出了手机给自己家的老房子拍照留念。他告诉记者,新房子在县城的北环路,等装修完,我们一家四口就要挪出这“穷窝”,开始在新的环境里努力奋斗了。
为了彻底改变“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现状,互助县加大政策、项目、资金支持和整合力度,重点推进易地搬迁和产业培育。2016年以来,已投入财政补助资金17837.5万元,完成16个村1540户的易地搬迁,其中贫困户652户2344人。
民生保障:社保+医保为贫困群众减负
“社会保障兜底一批”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于残疾人、孤寡老人、长期患病者等“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贫困人口需要加大帮扶力度,完善社会保障来实现脱贫。为此,互助县全面核查低保兜底人员,落实低保兜底政策,用民生保障为贫困群众托起脱贫希望。
“在脱贫攻坚战中,贫困群众最关心、最忧心、最担心的不外乎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障,因为它发挥的作用是最直接的。最基本的生活可以得到保障,不怕看病还能看得起病,让贫困群众可以放下沉重的心理负担。”朱安金说。
为了让社会保险体系和医疗保障覆盖每一个贫困群众,互助县为4.8万贫困人口建立健康扶贫台账,并针对不同群体制定了残疾人两项补贴、高龄补贴、特困供养、临时救助等30余项保险补助制度,与全国11个省、市实现住院医疗费用直接结算,为贫困户设置绿色通道。2017年,累计发放各类救助资金达1.7亿元。
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中,贫困代际传播是不能忽视的大问题,而教育扶贫是最能有效阻断代际传播的手段。为此,互助县建立了全县建档立卡家庭贫困学生动态数据库,制定了学前一年教育免费资助、高中贫困生补助、大学生补助、职业学校学生补助等11项教育补助政策。2017年,各项教育惠民资金支出3900多万元,受惠学生达到近9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