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果乡达布新村、沙苦新村、丰收新村俯瞰。
四川省凉山州越西县是全国尚未脱贫摘帽的52个贫困县之一。9月初,记者在越西县申果乡看到,乡政府办公室多数“铁将军把门”,食堂灶台上也积了厚厚一层灰。
乡政府何以这般“冷清”?乡干部们都去哪儿了?
原来,申果乡是一个典型的高寒山区彝族乡,海拔2500-3200米,贫困发生率曾经高达62%。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后,全乡95%以上的群众搬出了深山,成为名副其实的“空心乡”。“人虽搬走了,但户籍仍是‘申果人’,群众的大事小事我们还得管,乡里的干部人手不够,就连厨师老杨也派去了。”乡长韩庆偲解释说,群众搬到哪里,服务就跟到哪里。“服务要上去,干部得下去,待在办公室可不行啊!”
全乡4448人搬出4200多人
距越西县城南约10公里的南箐镇新华村,是申果乡达布村最大的一块“飞地”——达布新村所在地。坐落在新华村一片河滩地上的达布新村,见证着厨师老杨和村民一起向贫困宣战的过往。
老杨本名杨泽民,在申果乡政府做了29年厨师。为了打赢易地扶贫搬迁这场硬仗,乡领导安排他对接县发改局,负责全乡易地搬迁建房“一摊子事”。他向记者坦言,“一开始什么也不懂,只好边干边学,拼命地干!”
“土墙草顶垒空房,三块石头围火塘”,是过去申果乡村民生活的真实写照。乡里2016年前还没通电,村民常常是做饭、睡觉围着火塘,人和家畜睡在一起。杨泽民说,山里的日子太苦了,早一天搬迁,乡亲们就能早一天摆脱困境。
可真要搬家了,不少人却又安土重迁。2015年,达布村党支部连续开了18天的会,村书记沙马金叶领着村干部挨家挨户动员,好不容易才说服了63户贫困户。
为了找到一处大家满意的“新家”,沙马金叶带着贫困户代表把县城周边大大小小能建房的地块看了个遍,终于相中了新华村那28亩河滩地。问题是,这片地分散在几十户农户手上,沙马金叶只好请新华村书记沙马张依这个“本家”帮忙,一户一户上门去磨,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谈妥。
“我们彝族好客,房间可以小一点,但客厅一定要大。”“最好能有个养猪的地方”……贫困户们的合理意见,都被沙马金叶写在图纸上,就连群众没有想到的,他也考虑到了,比如要有独立的卫生间,培养大家的卫生习惯等。
本报记者(左二)在达布新村采访。
达布新村2016年8月开工建设,11月完工,成为越西县第一个竣工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新村还配套建设了卫生室、党支部活动室、民风民俗活动室、幼儿园等。
2017年1月27日(农历大年三十),乡村两级干部帮达布村63户贫困户搬进新家,并为每家每户贴春联、挂灯笼。第二天就是大年初一,住上新居的彝族村民和大家一起载歌载舞,特别开心。
2019年11月彝历新年前夕,申果乡平桥村也整体搬迁下山。与达布村不同的是,村民主动要搬,再也用不着村干部一家家动员了。
目前,申果乡7个行政村4448人中,已有4200多人搬出了大山。
村干部管理半径比州长还大
从达布村到达布新村,虽一字之差,生活却是天壤之别。为了让搬迁贫困户适应新环境、过好新日子,乡村干部们可没少操心。
申果乡海拔高、气候寒,村民们原先不怎么洗澡,也不爱开窗子。搬新家后,村第一书记谭刚每月都要逐户走访,第一件事就是拉开窗帘,“屋子亮了,心里才亮堂!”他还领着村民打扫卫生,督促他们洗手、洗澡、洗衣服……
彝族群众有好客传统,来了客人就杀猪。“来上两三次客人,脱贫户就要返贫了!”为此,达布村制定了村规民约,通过设立“红黑榜”,引导村民移风易俗,每月对卫生搞得好的、移风易俗做得好的“标兵”给予奖励。
在申果乡,“第一书记每月遍访贫困户,村党支部书记每季度遍访村民,每名帮扶干部结对10户贫困户”这条规定,执行得很严格。对走访中发现的问题,能解决的第一时间解决。一开始,村民们觉得被人管着很不自在,但时间一长,好习惯就慢慢养成了,精气神也明显不一样了!
记者了解到,达布村196户、790多人中,除12户还留在山上,63户住进了新村,其余的搬迁户散居在越西县的8个乡镇、11个村,还有一些自发投亲靠友的,有2户在州内的冕宁县、3户在西昌市,1户在州外的自贡市。“我一个村干部,管理半径比州长还大!”沙马金叶和记者开起了玩笑。
“人搬出去了,可孩子上学、老人看病、青壮年外出打工……大小事情我们都得过问。”沙马金叶说,比如,达布村有30多户搬到了越西县西山乡的一座小山顶上,就是开车上山也要1个多小时。在得知村民阿牛尔米小学毕业辍学后,村干部一连跑了三四趟上门做工作,让他重返课堂。
“不光达布村,我们的工作都像打游击一样!”副乡长曲木约哈介绍说,在山下几个大的集中安置点,乡里都设立了“临时办事处”,为群众提供“家门口”的定点服务。一些小的安置点或零星散户,有事打电话,他们就送服务上门。
乡里有一辆“流动服务车”,是对口帮扶城市——广东佛山捐助的白色福田皮卡,过去一年跑了3万多公里。由于没有专职司机,乡干部们谁有空就谁开,村民有事呼唤,随叫随到。尤其是留在山上的干部,拿快递、拉饲料、买大米,什么都干,活特别杂。
前段时间新学期开学,乡干部们开车四处上门开证明、帮忙办入学手续。乡里有一户村民吉觉拉粗住在喜德县,离乡政府有40多公里山路,为了帮他的子女办入学手续,乡干部们早上5点出门,半夜12点才往回赶。“为这,连我们自己的孩子入学都顾不上!”乡扶贫专干易鹏感慨道。
沙苦村副书记吉支小罗坚守在养马基地。
刨掉观念贫瘠这个“穷根”
对于从高山上搬下来的“新邻居”,南箐镇新华村的烤烟种植大户何曹民起初是“很有意见”的。
新村刚落成时,有些贫困户没有工作,村党支部书记沙马金叶请他帮忙安排几个收烤烟的岗位,他倒是同意了。没想到,贫困户比他还不乐意:“打工相当于给人当苦力,不干!”
人搬出了山,思想也要跟着出山。达布新村每月举行评比表彰会,现场把“打工标兵”们请上奖台。党员曲比打石带头到佛山务工,每月能拿8000多元。今年8月,他带两个孩子到佛山过暑假,“是坐飞机去的!”村民们好不羡慕。
就这样,彝族乡亲们的观念开始转变了。从不爱打工,到四处找活干;周边村哪里有空地,他们就主动找上门,租下来搞小型种植养殖,“蚊子再小也是肉,生意再小也是生意!”
乡里因势利导,在达布、丰收、沙苦新村建起了“集中畜圈”,统一防疫管理,三个村的170多户贫困户,每家认领一间12平方米的畜圈,可以自己养,也可以转包出去。该乡在各个集中安置点上还建起了“扶贫车间”。达布村的扶贫车间通过引进一家卫生纸企业,从9月份起,产品在越西县的大小超市铺货。下一步,乡里还将规划建设屠宰加工场、电商服务点,把越西县全域的优质农产品“拿过来”,进行深加工、包装、销售,用“别人的产品”赚“自己的钱”!
山下,“螺蛳壳里做道场”,山上,申果乡领导也在大手笔谋划。申果乡原来所在的那片大山,由于这两年退耕还草,脆弱的生态慢慢修复。“过去我们把贫穷的症结归结于土地贫瘠,其实,观念贫瘠才是最根本的原因。”乡长韩庆偲表示,“一旦选对了项目,苦寒之地也能成为致富宝山。”
乡里利用万亩草场饲养马牛羊,采用“公司+农场+农户”形式,与大型商超企业签订协议,实施订单式养殖。目前已建成3个规模化繁育示范基地,饲养肉牛92头、马84匹、羊2875只,还有多个跑山鸡和生猪养殖点。至此,申果乡产业发展按下了“加速键”。
不仅如此,随着道路不断硬化出新,打通了山区和县城的“肠梗阻”,申果乡的干部们谋划着将“老地方”打造成生态经济园区和林海寻幽等“新景观”,憧憬能吃上有滋有味的“旅游饭”,让原本视为畏途的大山成为令人羡慕的“诗和远方”。
事业是靠人干出来的。距申果乡政府大院不远处,有几间搬迁村民留下来的老房子,围上一圈木栅栏,成了沙苦村的肉马养殖基地。夜幕降临时,乡长韩庆偲下山办事回来,给基地留守负责人、沙苦村党支部副书记吉支小罗捎来了一包烟和打火机。吉支小罗赶忙给辛苦了一天的同伴发了一圈烟后,对记者感慨道,“大伙的家都搬下山了,但为了村集体,自愿留在山上,吃住在马棚里,不容易啊!”
有这群乐于奉献的干部和甘于坚守的群众,申果乡的明天怎能没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