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四川省甘孜州丹巴县墨尔多山镇基卡依村成功入选联合国旅游组织2025年“最佳旅游乡村”名单,基卡依村党支部书记三依格绒激动万分:“这是让日子更红火的起点!” 这句话成了全村人最滚烫的共识。这个藏羌彝走廊上的村落,藏着太多关于守护与新生的故事。

基卡依村风景。 (丹巴县委组织部供图)
藏羌彝走廊的核心区里,基卡依村像一颗被时光温柔以待的明珠。这里有着从1700米到5000米的海拔落差,立体的山水间藏着700多种国家珍稀动植物,是名副其实的“自然基因库”。清晨的雾漫过山腰时,一座座碉楼在雾里若隐若现,像极了守护村落的老者;“女子成人礼”的古老仪式还在传承,丹巴古碉群、罕额依遗址静静立着,藏族碉楼营造技艺的凿石声、顶毪衫歌的调子,依旧在村里的街巷间流转——这些都是“最珍贵的家底”。
“这份荣誉,是大伙一年年守着村子、护着生态、传着文化攒下的。我们自豪,但更知道肩上的担子重了——这张世界名片,得让它越擦越亮。”三依格绒告诉记者,在基卡依村的旅游故事里,村民永远是主角。村里建了乡村旅游合作社、民宿联盟协会。95后德吉初,花了7年时间,把自家房子改成了藏式民宿“德吉康瓦”,还带着20多位乡亲一起干活。说起这些年的变化,她眼里闪着光:“大家不再是看着村子变,而是亲手建村子。收入高了,更开心的是,越来越多人愿意穿传统服饰、唱嘉绒老歌,咱们的文化,好像活过来了。”
村里还格外疼惜女人们的手艺,推出了“美人谷绣娘”的劳务品牌,民宿接待户里52%的从业者都是她们。土陶、刺绣这些老手艺,也被搬进了活态博物馆,成了游客爱体验的研学项目,慢慢凑出了“民宿+文化+旅游”的热闹图景。

丹巴姑娘身着嘉绒服饰,在梨花树下赏春花。(丹巴县委组织部供图)
基卡依村的红火,离不开政府的托举。丹巴县照着乡村振兴的路子,立足川西北生态示范区的定位,抱着“以农为本、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想法,一步步蹚出了农文旅融合的新路。出台政策,搭起“1+N”的政策架子,给村子的发展稳稳地托了底。
这些政策,慢慢长成了看得见的好日子。据三依格绒介绍,今年1月至9月,基卡依村所在的中路片区接待游客33.16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3.64亿元。“现在我们村旅游产业已成为名副其实的阳光产业、致富产业、支柱产业。”通过“春赏花、夏纳凉、秋选美、冬沐阳”的全时旅游策略,这个面积5.95平方公里的村庄,全村90%以上村民直接从事旅游业,79户开展旅游接待,带动就业岗位200余个,2024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4万元。
说起未来,墨尔多山镇党委书记王远刚的规划里满是温度。他说要靠五个“聚焦”守住这份荣誉:守好文脉与绿水青山,让村子的底色更厚;完善设施、做好服务,让游客来了就像回家;把嘉绒文化变成能摸能玩的体验项目;让村民都成家乡的代言人,讲好村里的故事;还要完善利益联结,让大家一起把日子过得更甜。
川西高原上的基卡依村,用碉楼、非遗、绿水青山,向世界绽放着中国乡村之美,更让所有人看见——这里的老百姓,把日子过成了自己想要的红火模样。
本报记者 周妍 周晶 周静文 尹丹丹 统稿 朱秀霞
通讯员 于利群 吴为成 陈彩蝶 唐慧 刘太海
策划 陈炳山 朱秀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