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吟霜寒,芷染胭霞。转眼间,陕西商南县湘河镇后坪村大学生汪秀的“村官”生涯也将近一年了。
回首这一年来的点点滴滴,汪秀心中感触颇多,在一年的工作生活中,有酸甜苦辣,有欢笑和泪水,也有成功和挫折。犹记得去年初来湘河的第一天,她心中万般不愿,慢慢的由陌生到了解,到熟悉,现在她已经把自己当成了这里的一份子。虽然现在还刚刚起步,略显稚嫩,但她以执着和毅力,在这条道路上在不断探索前进。
才到村上的时候,面对村上的方方面面的工作,没有基层工作经验的汪秀有种“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觉,不知如何下手。去年11月份的时候,正值脱贫退出最繁忙的时候,工作千头万绪,经过村委会一班人包村帮扶干部夜以继日的艰苦奋战,2017年后坪村45户184人成功摘掉了穷帽子。作为村干部的一员,她自然也牺牲了自己的休息时间,但看到45个家庭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自己的努力也有了回报,她心里一阵阵甜蜜。
通过脱贫攻坚工作,汪秀深切地体会到思想上同心、知识上互补、能力上增值、性格上互容的团队精神所产生的巨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帮扶贫困户是一个痛苦与快乐并存的过程。她所包扶的五户贫困户各有特点,可谓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桥上组虞帮红,一个人过日子,整天混混僵僵没有盼头,住的是C级危房,家里一无所有。今年享受危房改造政策,通过施工队修缮加固,家里收拾的亮堂堂的,房子修好后买了电视、洗衣机、空调等家具,家里焕然一新,他自己也改变了得过且过的思想,主动在门口打些零工。邱保军家5口人,3个孩子在上学,因他本人患有结肠癌,2017年下半年动态调整时被纳入贫困户,通过教育扶贫和健康扶贫等一系列措施,今年达到脱贫标准,但他认为没有享受到优惠政策,拒不脱贫。通过村上开展的“四扶五风六化”“讲评兑做”精神文化脱贫系列主题活动,现在他已经转变了“等靠要”思想,自愿摘掉穷帽子。赵秀荣一家三人,其中2人都是残疾人,她自己也60多岁了,家里尽是老弱病残。但他们三人用勤劳谱写了一曲身残志坚的生命赞歌,每天起早摸黑,上山种地,今年种了2亩花椒,3亩黄姜和其他粮食作物,养羊16只,养牛3头,养母猪1头,家里产业长短结合,应有尽有,在汪家店小区分到安置房一套,脱贫摘帽指日可待。通过帮扶他们,看到他们越过越好,汪秀由衷的为他们感到高兴。
在社会扶贫网推广上线的时候,汪秀是村级管理员,去年底完成了75户贫困家庭成功注册,今年年初,实现了全村142户贫困家庭注册全覆盖。动员全村非贫困户注册爱心人士,并将爱心人士注册与发布需求同步推进,用以解决贫困群众的燃眉之急。开展工作的过程中遇到过手机无信号、贫困户没有通讯工具、贫困户常年在外务工等重重困难,但她都一一破解了。有时候白天人不在家,只就晚上入户开展工作,最终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任务。
今年5月份,县上为了发掘“沾着露珠,冒着热气,发着泥香”的基层一线新闻报道,在各贫困村成立了村头记者站,汪秀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员。她虽然自小对于写作情有独钟的,但自从上大学后业荒于嬉,现在要重拾笔杆子,每个星期要写两篇新闻报道,对她来说难度着实不小。通过结对帮扶记者和镇宣教办主任的倾心指导,她慢慢掌握了写作技巧。
一年来,在不断的磨合中,她渐渐的适应了农村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熟悉了村里的基本情况,扎根基层、服务社会的意识得到增强,基层工作经验有所增加。态度决定成败,农村有其特殊性。汪秀更多时候面对的是一些琐碎的、具体的事务,像制表格、打印文件等等,没什么“大事”可言。但农村无“小事”,对老百姓来说,件件是“大事”,都关乎百姓的切身利益,马虎不得。因此,她从心里端正态度,对任何涉及百姓的事都认真对待,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的宗旨,再苦再累都无怨无悔。
一年的经历是一个成长的过程,来湘河镇工作对汪秀来说是一种缘分。通过各项具体工作的深入开展,她不断的丰富着自己、提升着自己。她选择了学习广阔农村的社会实践,付出的是自己的青春和汗水,得到的是宝贵的经验积累,更是自己的不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