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兴县花子村第一书记李亚军:留下一支擅长“钱生钱”的队伍
2020-05-15 09:53: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作者:本报记者 周静文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李亚军(左三)帮助农户收辣椒。

  “摘帽不摘帮扶,好比扶上马必须送一程,但不能指望永远有人扶你骑马。摘帽后帮扶的一个重要任务,是促进内生动力的生长,促进扶贫产业真正可持续发展。”山西省吕梁市兴县康宁镇花子村第一书记李亚军告诉记者。

  花子村耕地4000多亩,人口1600多人,坡耕地退耕还林后,人均耕地不足两分。2017年以前,村内大量人口外出务工,在家的200多人大多为老弱病残。上级资助修建的扶贫蔬菜大棚几近荒芜,少量的种些玉米,村集体没有任何收入。

  经过驻村工作队的努力,2016年兴建的光伏发电基地并网运营,目前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50多万元。同时,村两委领办合作社,全体村民入股,发展大棚种植和樱桃、葡萄等林果种植。2017年底,花子村终于摘了贫困帽。2019年,村人均收入1.2万元,村集体收入在60万元以上。

  李亚军告诉记者,村里种了樱桃3000株、葡萄3.5万株,玉露香梨3160株,长势良好,今年即可挂果。据测算:等这批果树进入盛产期,年产值可达300万元以上,可帮助村民人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但是,种植产业周期长,大棚又主要依靠财政资助,保姆式、输血式的扶贫模式如何持续?

  对此,李亚军表示,摘帽后要想防止新返贫、新致贫,驻村工作队就必须让现有种植产业摆脱依赖,让村干部挑起产业运营、管理的担子。

  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村党支部确定了今后产业发展的新方向:“保证已运营的项目,不再花国家一分钱,所有开支都要通过劳动赚回来。新上的项目、投入的资金也要赚回来。”

  今年春天,已种植的梨树、樱桃树急需剪枝,但因疫情影响技术人员无法到村,村支书在驻村工作队帮助下,及时请来技术员。复工复产节骨眼上,村支书主动找上李亚军一起赶到忻州辣椒种植园区,谈好订单种植、种苗供应等事项,准备新上辣椒种植项目。“村干部的主观能动性被激发出来了。”李亚军说,前两年,驻村工作队就明确,产业由村两委领办,工作队只做指导,项目运营、销路洽谈等工作全部交给村干部,“现在他们做得挺好。”

  收益分配上,该完善的完善,该调整的调整。村集体账上每年有60万元收入,分配公开透明,所有开支向村民公示,主要用于三个方面,一是用于村内小型公益事业,如改善人居环境时的务工开支。二是用于设置公益岗位,为深度贫困户安排公益岗位,优先保障未脱贫户、存在返贫风险户、存在致贫风险户。三是用于奖励补助,设立卫生评比、文明生活评比、讲脱贫故事评比等。

  如何让“国家给村里的钱”产生最大扶贫效益,花子村的做法是规范乡村治理运行程序,目前的党员议事、村民代表决议体制就很好,加上乡镇党委指导监督村级事务运行程序,乡镇政府把好财务管理关,完全可以避免国家资产流失。目前,花子村光伏基地总投资360万元,其中180万元由财政补贴、180万元为贷款,大棚种植基地产业总投入132万元,都较好地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让产业对接大市场、实现市场化,脱贫才有长久的保障。李亚军说,市场化过程中最主要的问题是缺人才,培养经营人才任重道远,不是一时半会就能解决的。“我们现在探索的是结合当前村干部职业化进程,把产业效益纳入村干部考核,督促村干部自觉寻找出路,自主实现扶贫产业效益最大化,防止我们走了以后出现项目没人管的情形。”

  据介绍,从本年度开始,该村对大棚种植基地实行划片管理,指定村支部委员各负责一片。通过划定片区最低收益,达标给予奖励,不达标的扣取工资等激励措施,让全体党员干部意识到,“这就是我们自己的产业。”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