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疏附县塔什米里克乡艾斯开村,自治区自然资源厅驻村工作队队员脚踩泥土、心系民生,将赤诚初心融入乡村振兴实践。
打造永不走的工作队
艾斯开村“两委”和工作队将建强村党组织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抓手,全力锤炼过硬的“领头雁”队伍。
“发展党员流程我还不太熟悉,主题党日活动筹备也不够在行,许多工作一下子涌到面前……”村级后备力量热比古丽·阿卜力孜在党群服务中心锻炼时,向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长李阳吐露心声。
李阳主动与她结成帮带对子,从会议筹备到活动组织,从手把手指导报表填报到面对面传授工作方法,并推荐她赴镇党建办跟班学习。历经一年多的淬炼,热比古丽成长为村党支部副书记。
生活里,当热比古丽的母亲病重需赴乌鲁木齐就医却茫然无措时,工作队一天内为其联系好自治区医院,代办了挂号、购车票、订宾馆。“从日常倾囊相授到急难时刻冲锋在前,工作队如家人般温暖的守护,让我们在实干中淬火成长。”热比古丽说。
目前,工作队已帮助培养出6名像热比古丽一样的优秀后备干部,充实到村“两委”班子中,大专以上学历村干部占比达70%,村干部队伍日趋年轻化。
依靠实干凝聚民心
驻村更要驻心。驻村工作队坚持每年办十件惠民实事,累计投入为民办实事资金40余万元,包括发放“暖心煤”400余吨、化肥41吨、“母亲邮包”16个。依托后盾单位结亲活动,每年投入20余万元开展特色帮扶,让党的温暖融入千家万户。
村民阿卜力孜·图尔贡一家的蜕变,是工作队精准帮扶的生动缩影。几年前,这户人家陷入困境,阿卜力孜的妻子身体残疾,且长期住院治疗,三个孩子尚未成年,阿卜力孜独木难支。工作队主动协调落实低保、残疾补贴政策,队员林超自掏腰包2万余元助其修缮房屋。2023年妻子医疗费告急,工作队通过自发捐款并申请临时救助资金,及时化解燃眉之急。
困局已解,村“两委”与工作队又针对阿卜力孜身体状况量身定制养殖计划,送去50只种兔,并邀请县畜牧技术员驻点指导。如今兔群已繁衍到500余只,成了庭院“致富兔”。
从驱寒送暖的400吨燃煤,到因户施策的精准帮扶,工作队用实实在在的成效让群众腰包鼓起来、笑脸多起来。
筑牢民族团结之基
村“两委”和工作队先后组织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联谊活动、“排球进乡村”“版图知识科普”等系列特色活动,丰富群众乡村文化生活。
72岁的村民克热木·祖农带着身患重病的儿子麦麦提敏·克热木去乌鲁木齐求医,站在陌生街头手足无措、孤立无援。正在休假的自治区测绘院干部王向阳接到电话,当即驱车连夜赶往医院帮助挂专家号,并在医院周边小区自掏腰包租下带电梯的住房。治疗期间每日送去热乎的饭菜,周末还携家人前去探望。“向阳,你就是我们的福星。”克热木大叔紧握王向阳的手,反复道出心中的感激。
工作队与后盾单位干部用点点滴滴的实际行动,在乡村振兴征途上奋力书写扎根南疆、造福群众的新篇章。
通讯员 钟燕矫 马文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