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我从新疆大学毕业后,通过选拔考试成为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乌什县奥特贝希乡的一名选调生。初次踏入天山南麓这个边境县城,一路来到更偏远的乡村,我忽然读懂了父亲20年前选择扎根边疆的深意。
作为一名刚毕业的工科女,我不了解乡村的实际情况。我争取到乡党建办的工作岗位,向党建经验丰富的前辈请教。一位号称“调研通”的雷叔,他总能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提炼出关键问题。有次领到乡村振兴主题的调研任务,他带着我走遍全乡13个村。在合作社晾晒场,他扒开堆积的核桃,语重心长地说,别光盯着产量数据,得了解麦麦提大叔家今年靠卖核桃多赚多少钱,阿米娜大姐的女儿学费有没有着落,掌握了民生实情,有助于提升自身对问题的洞察力,报告也会更有针对性。
半年后,我来到奥特贝希乡宫乡村,担任村党支部委员、村委会委员,到村干的一件“大事”,是组建辅导班。到村任职的第一个暑假,我找到几位返乡大学生一起商量,开办儿童作业和心理辅导课。除了辅导作业,我们在课堂上分享各自的经历和见闻,也谈我们遇到的喜悦和不乐。我告诉可爱天真的孩子们,我也是在喀什的农村读小学,一直很努力,成绩还不差,考上了大学,大学实习时因英语优异脱颖而出,进入广东先进制造业企业,第一次见识到机器人……
巴拉巴拉巴拉一番,孩子们来劲了,他们不停提问。有个孩子还问我,外面的世界更好、那为什么还回新疆的村里工作?我简单地答:“我爱新疆。”孩子们还太小,不明白在这句话的背后,是我的真心声:我想用自己一份小小的努力来多改变乡村落后面貌。今年的暑假班又开班了。希望我们的努力能在孩子们的心中播下一颗光明的种子。
到村工作期间,没少遇到过困难。遭遇的一个挑战是语言不通,另一个就是找到适合的群众工作方法。
维吾尔语中特有的弹舌音总让我手足无措。村党支部副书记图尔洪看出我的窘迫,便教我学习“三步工作法”,第一步,每天清晨用清水含漱练习舌尖弹性,第二步,跟着乡广播站双语播放的内容,逐句模仿语调起伏,第三步,强迫自己用维吾尔语与村民交流,哪怕说错被笑也坚持用新学的词汇回应。
群众工作方法千千万,接地气是第一条。记得第一次调解土地纠纷,两户人家为田埂边一亩多撂荒地的归属争执不下,村党支部书记赛麦提用“算账”的方式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也让争执双方豁然开朗。他劝说道:“你俩的田本就挨着,一方不妥协谁也种不了,若把这地合起来种苜蓿,加起来能多养5只羊、多卖3000块钱呢。”这种带着泥土芬芳的智慧,让我钦佩不已。
不断向下扎根、不断向上生长,我就像一棵小胡杨,根部在泥土中熠熠闪光。
靳顺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