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桑珠孜区以“五地”(品牌农业高地、特色工业重地、生态旅游胜地、文化产业强地、和谐稳定福地)建设统筹全区工作,突出基层导向,通过建组织、优队伍、强保障、抓全局,进一步提升了农村党建科学化水平。
一、汇聚力量,提升组织建设水平
一是推进多方联建,注入活力。发挥党政军警民协调联动作用,以“六抓六共六实现”为载体开展“军警地”共建,委任20名现役军人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部队帮助结对村建设温室大棚20座,47名军官与农村开展“1+1”扶贫助学活动,为学生捐款3万元,组织联合维稳、义诊、扶贫帮困、宣传教育3000次,惠及群众40000人次,得到区党委组织部肯定,在自治区推广。探索村企联建,为企业选派32名党建指导员,聘请32家企业担任村经济发展顾问,帮助农村理清思路、加快发展。二是整顿软弱涣散,提升能力。成立以区委书记为组长的领导小组,采取“党群部门+软村、政法部门+乱村、经济部门+穷村、农口部门+产业村”的办法开展软弱涣散整顿,2013年以来,34个村完成转化提升,达到阵地优、班子强、满意率高、资料全四项标准,实现“三室八有”、“一强双优”、群众满意率超过90%。三是规范约束管理,激发内力。推行“党员固定活动日”制度,每月从10、20、30日中选择一天作为党员固定活动日,认真开展组织生活;制定村级制度20项,村规民约1700条;坚持“四议两公开”,“三务”公开制度,重大事项每月公开1次;加强村务监督委员会建设,保障村民权利;每月确定1天为党建项目进度“公开日”,组织优秀党建项目展览4次,明确21个“书记项目”,把联述联评联考延伸到村,保障党建工作落实。
二、着眼长远,加强骨干队伍建设
一是强化培训,提升素质。协调青岛市与桑珠孜结成12对“友好乡街道”,邀请青岛海藻生物专家对100余名村干部进行有机肥知识培训,派遣44名村书记、主任到青岛参观考察学习先进经验,从青岛引进了良种西瓜、胶州白菜、有机肥等良种、良法。邀请自治区蓄科所专家对250名致富带头人进行种养殖技能培训;邀请白朗等兄弟县技术员对90名村干部开展蔬菜大棚管理技术培训。实施村干部素质提升工程,安装30套多媒体教学设备,开办“夜校”、设立“村干部素质提升培训班”,聘请20名技术能手、干部担任讲师,共举办培训70期1900人次。2013年来,轮训村干部4次2052人次,开展村书记、主任专题培训4期;开通网上学习“微平台”,开设《SYB创业培训班》,全方位提升村干部素质。二是拓宽渠道,充实储备。坚持在生产实践中发现人才,建立村级人才数据库,储备后备干部483人、建设发展专家11人、乡土实用人才12665人;加强对致富能手、农村知识青年、返乡创业农民工、复退军人的培养和发展,加大农村创业扶持,营造了群英荟萃、人才兴村的好氛围。三是从优配备,筑牢根基。每村安排4名年轻干部带岗带薪锻炼,将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中的致富能手培养成村“两委”正职,2013年以来,实施“三个培养”700人,有83名政治素质好的“能人、贤人”进入“两委”班子,推荐8名优秀党支部书记考录为公务员。2014年以“两委”换届为契机,推行“五五四”工作法,坚持出缺岗位公开“选”、化解矛盾注重“谈”、多方联动积极“帮”、财务管理认真“审”、空壳班子全面“撤”,对75名村干部进行职位调整,对305名干部进行撤换,新选391名优秀党员充实“两委”班子,获得自治区表彰,“五五四”工作法在自治区推广。
三、加大投入,强化党建保障支撑
一是突出经费支撑,增强发展后劲。青岛援藏投入资金380万,在各乡建立党员“爱心超市”,加速农村党员脱贫;财政预算党建经费从100万追加到每年150万,让农村有钱办事;出台《村居干部考核激励方案》,每年投入325万,提高村干部待遇,让“两委”班子有心干事;每年设立20万人才专项扶持经费,鼓励乡土人才、致富带头人创业,设立20万“大学生村官”创业扶持基金,鼓励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创业,2013年以来,落成致富带头人创业项目12个,大学生村官创业项目16个,为农村创新发展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二是注重经济扶持,扭转贫困局面。积极整合资源,把发展壮大村(居)集体经济与“六心工程”、强基惠民“短平快”项目有机结合作,2013年以来,组建9个非公经济党组织和7个农村专业合作社党组织,筹资450万元,扶持105个村级集体经济,使71个村实现稳定集体经济收入;强基惠民找准发展路子378条,投资3854万元,实施经济社会发展规划2721项,实施“短平快”项目127个。加快农业种植良田、良种、良法和有机生物肥的推广力度;不断壮大以“四雄”粮食主产区为中心的青稞良种繁育基地;推进“种养加”特色产业,引导形成产业链;推进土地集约化组织流转,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解放富裕劳动力;聂日雄乡“娘麦”青稞种子联合党支部,种子年销量130万斤,现金收入达364万元;甲措雄乡上强久村青稞良种基地年现金收入突破800万元。统筹规划联乡、年木乡、东嘎乡休闲旅游观光带,打造农村观光体验游品牌和乡村节庆旅游景观,在突出地方特色中寻求相对优势,有效提升了农村经济发展速度。三是加强基础建设,保障功能发挥。2013年以来,持续投入300万元,坚持“三室一屋”功能布局,按“十有”配套标准化设施,新建、改(扩)建村级活动阵地20个,更好地发挥村级活动场所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功能。筹集资金500万元,打造胡达村等10个“农村服务站”,拓展服务渠道、延伸服务触角。投入3206万元建成水利项目107个,投入572万元建成农牧项目21个,投入312万元建成交通项目9个,投入290万元建成农发项目11个,整合援藏资金100万元,为部分村购置大型联合收割机、604型拖拉机、320型拖拉机、种子精选机、种子包衣机、挖掘机(水渠清淤)等10余种大型农机机械,改善了基础设施,有效保障了基本功能的发挥。
四、兼顾全局,统筹推进基层党建
一是完善服务体系,密切党群关系。研究出台《党员志愿服务管理办法》建立服务站点13个组建服务队171支,开展志愿服务60余次,服务群众2000余人,帮助解决困难151件。推广远程服务,公开党员干部和业务部门联系方式,发放民情联系卡4000余张,24小时接受群众咨询,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提高便民服务中心效率,精简机构合并职能,面向社会推行“一站式”服务。二是加强党员管理,促进作用发挥。积极推进无职党员设岗定责,设定20余种为民岗位,把3321名无职党员推向一线发挥作用,表彰了327名星级党员,帮教转化69名后进党员,受到群众的普遍欢迎。严格按照“十六字方针”发展党员,出台《不合格党员处理办法》大力开展“三评一定”,评出不合格党员16名,并劝退1名,清退1名。三是坚持重心前移,增强基层力量。累计选派171名“第一书记”、2076名驻村干部加强农村建设。持续开展“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三问于民”服务活动。坚持领导干部“包村联乡入户”制度,1名县级领导包1个乡,每年下乡进村不少于90天;1名乡领导包1个村,每年进村入户不少于120天,对农村进行长期挂点帮扶。(西藏日喀则桑珠孜区委组织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