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云南省玉溪市区驱车而出,数里之外,一座石柱琉璃瓦牌楼高耸在大营街社区的入口处,其上镌刻着“云南第一村”几个大字,金光闪闪。牌楼的背面,“中国农村共同富裕的榜样”,字字千钧。
在玉溪市红塔区大营街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颜伟心里,牌楼不仅仅是地理上的界标,更是大营街人思变通达、果敢奋进的见证。
时光回溯至四十多年前,大营街还深陷于“五难”的泥沼之中。“巴掌大的地方住一家人,吃粮靠借,吃水倚仗村里的几口老井,行路难,嫁娶更难,家家户户仅能维持生计。”几位社区老居民们回忆起当年的境况,心中苦涩。
掀开大营街社区的致富图谱,社区前任书记陈宝荣坦言,改革开放,是时代赋予大营街最大的红利。“一群田间地头的农民,从一支建筑队起家,凭借自身奋斗,学技术,建厂房,做大做强企业。”在陈宝荣看来,大营街人敏锐地捕捉到时代的脉搏,毅然决然地走上了发展市场经济的道路,那一股子闯劲,至今都难能可贵。“可以说,从最初的服装厂、基建队、修配厂到后来的芝麻片厂、铝型材厂、太阳能设备厂等等,每一个企业的诞生,都是大营街人对贫穷二字的有力回击。”陈宝荣说。
1988年至1989年间,大营街凭借着诚实守信的良好口碑,以及干事创业拧成绳的凝聚力,促成了玉溪卷烟厂滤嘴棒分厂和玉溪水松纸厂的建立。它们的落成投产,为大营街的经济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少数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陈宝荣告诉记者,发展乡镇企业,是实现农村小康的一条重要道路,但大营街的发展史更为特别,是一部“抱团拼、众拾柴”的集体奋斗史。
通过多种灵活方式,大营街对原有企业进行了全面优化升级,坚持“留优质企业,保共同富裕”的原则,确保了社区集体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时间见证了奇迹的诞生。1992年,大营街的农村经济总收入突破亿元大关,成为玉溪第一个亿元村,实现了第一次经济腾飞。随后,通过建设新型工业园区、发展现代工业,大营街走出了共同致富的第二步。
1995年,大营街成为云南省首个农村经济总收入突破10亿元的村委会,正式挂牌“云南第一村”,完成了从“五难村”到“云南第一村”的华丽转身。
2013年,大营街上交税金超过1亿元,全村经济总收入更是达到140多亿元。
岁月流转,时代变迁,经济在快速增长,大营街人“共享发展成果,共赴小康之路”的初心始终未改。于是,一项项民居改造工程接踵而至。
漫步于大营街社区玉泉湖小区的石板小径上,流水轻吟,穿院而过。连片的滇中民居错落有致,飞檐翘角,古韵悠长;青瓦白墙上,一幅幅云鹤墙绘栩栩如生,彰显着吉祥寓意与建设者的匠心。
颜伟告诉记者,眼前的大营街社区民房改造建设跨度十几年,历经两轮拆旧筑新,居民们从最初的砖瓦房、钢筋房搬进了特色别墅,人均居住面积也从一开始不足20平方米,扩展到现今的80平方米,居住环境和面积实现了双飞跃。“2010年,社区投资13亿打造了三个片区,以双拼别墅为主,高层单元房为辅。入住后,物业费免缴,车位不用自购。”
在大营街,居民们固守乡土,共建家园,而社区也将发展成果反哺给每一位居民。颜伟自豪地介绍,“在大营街,出生即有保险,幼儿教育全免费,初中至大学每年给予500元至1000元的助学金;青年至集体企业就业有保障,老年人享有每月363至990元的养老金,残疾与高龄者更有专项福利与长寿奖励;年终,每户居民还能收获6000元的社区红利,参军家庭更享社区纯收入的高比例回馈。”从摇篮到耄耋,皆有所归,这不仅是大营街社区民生工作的成绩单,更是对“全龄友好、全程保障”幸福生活的生动诠释。
走进大营街社区中心,一座“幸福小镇”拔地而起,临湖水岸间,落霞余绮。在荷香清淡的廊亭里,本地居民们交流展示着才艺,不少外地游客则登上古朴高耸的地标凤凰楼,争相拍照打卡。颜伟告诉记者,2019年,“幸福小镇”的项目蓝图在大营街社区徐徐展开,融合了旅游观光、温泉康养等多重元素,不仅优化了大营街社区产业空间布局,推动了集体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为居民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就业增收渠道。
“‘独木不成林,单弦难成曲’,大营街社区的发展史,是一部团结协作、共同奋斗的集体史诗。‘幸福小镇’建设,标志着大营街社区在探索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上,又迈出重要一步。”颜伟说。
本报记者 周晶 通讯员 丁继涛
大营街社区幸福小镇。 周晶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