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头板凳会 | “小院+”如何化解“鸡毛蒜皮”
2023-11-10 10:10: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扫码看视频

  主持人:刘凤双 李海明

  本期嘉宾:

  熊 锋 荣昌区观胜镇银河村党总支书记助理

  鲁文逍 荣昌区安富街道通安村党总支书记助理

  王国鹏 荣昌区昌州街道七宝岩村党总支书记助理

  谌思辰 荣昌区龙集镇抱房村党总支书记助理

  洪晴悦 荣昌区直升镇万宝村党总支书记助理

  重庆市荣昌区探索“小院+”党建引领微网格治理,有效调动群众自治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画出基层治理“最大同心圆”,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近日,记者来到荣昌区直升镇万宝村椒香小院,与5位选调生聊了聊矛盾化解那些事儿,探求更具普适性的基层治理经验。

  板凳会现场。 覃伦 摄

  主持人:大家好,欢迎参加本期板凳会。请问各位在村任职期间,在处理群众工作、参与基层治理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

  熊锋:银河村位于荣昌区中北部,地处成渝城市群之间,辖区内交通便利。肉兔、柑橘、中药材是村里的三大产业。我是去年到村任职的,刚出校门就进“农门”,和群众打交道确实有些生疏。村里定期开展人居环境评比,需要村干部到村民家中打分,村民用这些积分可以兑换生活用品。我刚接触这项工作时,因为村民对我不熟悉,再加上我总是直截了当表示“检查卫生”,导致村民和我之间有距离感,甚至有些村民不愿意我去家里,这多少让我有些沮丧。

  谌思辰:熊锋提到的“成长烦恼”,刚到村工作时我也有。让我压力更大的是,抱房村有1278名常住人口,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占46%,18岁以下青少年占15%。很多时候,在家的人往往做不了主,不在家的又不能全面了解情况。信息不对称容易加剧矛盾,如果处理不当,甚至会演变成两个家庭的矛盾。如何巧妙做好群众工作,这是我一直在思考和学习的。

  鲁文逍:我所在的通安村有6.2平方公里,14个村民小组2200多户6000余人,可以说面广人多。再加上全国四大名陶之一的荣昌陶主产区就在我们村附近,村里走的是农文旅融合发展路子,平常来来往往的游客也比较多,村里基层治理的难度其实不小。但得益于荣昌区“小院+”党建引领微网格治理,群众参与小院建设的积极性很高,无论是人居环境还是邻里关系,这两年都有很大的改善,这为我们日常工作的开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主持人:那你们是如何破解难题的?请分享你们的方法和收获。

  熊锋:我把困惑告诉了村干部,请他们带我走村入户。我观察到,村干部和村民们打交道很自然,他们在嘘寒问暖、家长里短中就把工作完成了。这让我明白了倾听的重要性,听听家里喜事,聊聊家里难事,做好群众工作首先要“聊成一片”。此后,不论开展什么工作,我都会先问问群众家里情况,听他们讲讲自己的事儿。慢慢地,我就感觉到村民愿意接纳我了,甚至还会主动邀请我到家里坐坐。

  王国鹏:基层矛盾纠纷大多既是“鸡毛蒜皮”也是群众关切,如何有效调解非常讲究方式方法。通过向村干部学习,我自己总结了矛盾纠纷调解的“三化”心得:一是操作上大而化之,二是方向上大事化小,三是细节上春风化雨。乡村纠纷矛盾大多是意气之争,调解过程要注意倾听,先疏解当事人心中的郁气,再做调解工作就会事半功倍。同时,在调解过程中,也要时刻表达对当事人生活的关心,这能分散他们对矛盾本身的注意力,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谌思辰:通过多走、多聊、多听,我意识到解决矛盾纠纷不仅是讲道理,更是讲“人情”。在农村这种熟人社会,纠纷调解就是为矛盾双方找台阶、搭台阶,“人情”显得尤为重要。当调解工作陷入僵局时,就到当事人家里坐坐,拉拉家常,攀攀交情,在闲谈中把道理讲明白。同时,解决矛盾纠纷除了看双方当事人,还要与其家里人保持顺畅的沟通。这也就意味着,很多时候要跳出来看矛盾纠纷,灵活转变解决思路和方向,除了安抚双方当事人的情绪,更要做好其家人的思想工作,以防矛盾激化。

  主持人:不同的村情况不同,但道理是相通的。面对基层治理中许多共性问题,你们有没有可供大家参考的经验呢?

  鲁文逍:小院模式的探索和推广为基层治理提供了新思路,我们村的三崇堂小院是荣昌区建成的第一个小院,也有一些经验可以和大家分享。荣昌将居住相对集中的院落作为最小治理单元,大大缩小了基层治理半径。同时,把党小组建在小院上,通过经常召开院坝会搞宣传、做工作,慢慢地大家思想境界就不一样了。事实证明,这种党建引领下的微网格治理是切实有效的,其他地方不一定以小院形式呈现,但背后的道理是相通的。除此之外,还要注重挖掘党员群众的特长,将每个人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也要注重传承家风家训,以精神之魂来凝聚共识和力量。

  王国鹏:我也深有同感。在基层治理中,要充分发挥党建“统”和“领”的作用,选优配强抓好班子建设、因地制宜落实网格治理,通过村干部带动党员、党员又深入网格,形成“两带动”治理格局。与此同时,有效的基层治理还需要贴合实际,落实服务。目前农村普遍面临“空心化”,留在村里的大多是老人和孩子,需要扎实做好调查走访工作,立足村情实际、村民情况,聚焦群众关切、急难愁盼。

  谌思辰:解决好乡村治理难题,好方法至关重要。去年10月,我们村吕家河坝小院“智慧小屋”建成使用,运用数字技术整合区、镇、村级资源,建立集调解、普法、接访于一体的基层治理终端,最大程度做到“矛盾不上交,就地能解决”。此外,村民还可以借助“龙集在办”小程序,实时将问题反映到镇村,形成了问题上报、处理、反馈、评价的良性闭环。系统5月投入使用以来,累计上报各类事项1000余件,综合办结率100%。后续,抱房村还将进一步探索基层治理数字化,用数字技术助力乡村治理。

  洪晴悦:我同意思辰的观点,以数字化赋能乡村治理,这是大趋势。在重庆市乡村振兴局的指导下,我们万宝村和中国移动重庆公司联合开发了重庆首个以小院为基础的“小院家”基层治理数字平台,将乡村治理积分制工作搬到线上。村干部和小院院长通过扫描村民家门口的“数字门牌”,对每户村民进行线上积分评议。村民通过参与志愿活动等方式获得相应积分,并通过“换积分”功能随时在手机上选购并兑换“积分超市”的日用品,有效地调动了村民参与小院自治的积极性主动性。

  本报记者 刘凤双 李海明

  通讯员 张文娟 覃伦

责编:尹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