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辉煌 村宝之光丨十八洞村,讲好新时代乡村振兴故事
2024-06-21 07:24: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在湘西十八洞村,讲解员施艳琴为游客们讲解十八洞村的故事。(新华社发)

  走进十八洞村,层层铺叠的绿意间,“精准扶贫”石碑分外显眼。10多年来,这块“村宝”立在村口,向南来北往的中外游客讲述着山乡巨变的今朝和往昔。

  十八洞村,是“精准扶贫”首倡地。11年前,“精准扶贫”方略从这里走出苗寨,深远影响中国乡村大地。在这一方略的指引下,中国不仅如期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而且提前10年完成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

  如今的十八洞村,已成为世界看中国的一扇窗口。2023年11月3日,来自30多个国家的驻华使节、官员学者齐聚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他们奔着同一个目标而来——交流分享中国的减贫经验。“精准扶贫”方略的成功实践,为其他国家解决贫困治理这一世界难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我们不仅要做脱贫攻坚的模范,更要做乡村振兴的典范。”正如第二十届中央候补委员,湖南省花垣县双龙镇十八洞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施金通向外界宣告的那样,新时代的山村蝶变,还在十八洞村不断上演。

  精准施策 走上小康之路

  从吉首火车站开车不到一个小时,就到达十八洞村。这比记者几年前坐大巴来村,又提速了不少。这里的山,曾是人们脱贫致富的屏障,如今,山还是那座山,村子和村里的人早已变了模样。

  “记忆里,世界离自己太遥远,要走几个小时才能走到公路上,卖一捆柴不到3元钱,只够买全家人两天吃的馒头。”正在民宿门口迎接游客的村民杨正邦说,早年因为家里太穷,自己出门去打工都谎称是邻镇的。

  贫困不仅阻隔了十八洞村与外界的联系,也浇灭了村民们脱贫致富的信心。十八洞村曾先后尝试过直接现金帮扶、养猪、养鸽子等多种扶贫方式,但有的村民拿到小猪仔后转身就去镇上卖掉了。“村民都不让孩子读书,认定一辈子穷命,对改变现状根本没有信心。”施金通说,十八洞村的“山乡巨变”,要追溯到2013年11月3日。

  那天,习近平总书记跋山涉水,来到十八洞村访贫问苦。在村民施成富家中,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要求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十六字方略。

  蜕变,一天天在十八洞村发生。除了修通水泥路、接进自来水,设立银行、邮局等基础设施外,扶贫工作队挨家挨户为贫困群众“量身定制”帮扶措施,搭建脱贫致富的平台,村里的优势资源不断被开发出来,一步步旧貌焕新颜。看到家乡有起色、有奔头了,2017年杨正邦回村摆起了小吃摊,攒到钱后开起了农家乐,这两年又扩建成民宿,每天忙得乐呵呵的。

  针对部分群众“口袋穷”、思想更“穷”的现状,施金通着力打通村民自信自强的“心路”。他在村里推行“互助五兴”农村基层治理模式,让村民们学习互助兴思想、生产互助兴产业,还在村民中开展“群众思想道德星级化管理”,对支持公益事业、遵纪守法方面得分高的村民给予表彰。人心齐、干劲足,村民累计自愿投工投劳1万多个;施金通和村干部拿出自家最好的地和村民置换,村民施六金也由一寸不让的“刺头”,转变为主动让地给村里修建停车场。“十八洞村的美,不但有面子,更有里子。”施金通自信地说。

  “人是发展的动力,精准扶贫最重要的就是调动每个人的内生动力。”面对地域不同、文化不同、资源也不尽相同的国家代表,如何阐释“精准扶贫就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施金通将“精准”说透:“我们从扶贫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到户、因村派人、脱贫成效‘六个精准’上发力,逐人、逐户施策,难题逐个分解、攻破,最终实现了‘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

  “真正的发展是惠及所有人的发展,这是中国正在发生并在不断延续的真实故事。”这是2021年联合国国际农业发展基金驻华代表马泰奥对中国减贫事业的评价。

  如今,十八洞村村民人均年收入从2013年不及全球极端贫困标准二分之一的1668元增加到2023年的25456元,村集体经济也从空白增长到2023年的507万元。

  因地制宜 拓展富民新路

  一方水土孕育出一方独特的物产。十八洞村虽地无三尺平,却有着优质的山泉水资源。位于大峡谷深处的十八洞村山泉水厂,就是村子脱贫后建成的第一个现代化产业项目,水厂除每年给村集体分红,还吸纳了众多当地劳动力,成了十八洞村的致富源泉。

  能让村民在“家门口”就业挣钱的,还有老书记石顺莲组织成立的苗绣特产农民专业合作社。苗绣坊成立于2014年,已经带动村里近50名留守妇女就近就业。绣娘吴满金说,十八洞村苗绣坚持用人工手绣,一年总产值达上百万元,产品每天都能卖出去近千件,苗绣还被当成了中国国礼,沿着“一带一路”送到了各国人民手中。

  11年间,十八洞村坚持因地制宜壮大产业,除了引进企业投资山泉水厂,发掘传统特色文化和苗绣非遗资源,还打造十八洞蜂蜜等特色产品,形成种养、苗绣、劳务、旅游、山泉水五大产业体系,乡村“造血”功能逐渐增强。

  11年的时间里,作为中国脱贫攻坚的鲜活样本,来自西班牙、纳米比亚、越南等40多个国家的20余个代表团,带着好奇走进这座深山苗寨,十八洞村的故事也开始在世界各地传播。以十八洞村为原型的视频《大地颂歌》在老挝播出;《大国小村:十八洞村的社会学考察》在哈萨克斯坦出版发行;去年11月3日,十八洞村还与老挝琅勃拉邦省琅勃拉邦市听松村签署缔结“国际姊妹村”意向协议。

  “我的湘村我建设”,十八洞村翻天覆地的变化,不断召唤着山村儿女“归巢”。近几年来,不少外出打工的人返回家乡,有的开饭店、搞养殖,有的在当地水厂就业,还有不少年轻大学生也回到家乡,有的成为致富带头人,有的还被发展成为党员干部。“目前的十八洞村‘两委’班子6个人中,有5个是大学生。”施金通说。

  十八洞村地处富硒带,气候、土壤、光照、水源等均适宜油茶树的生长,施金通认准了这是个“绿色金矿”,但缺少称心的合作方。“产业和人才的发展相辅相成,没有产业吸引不来人才,没有人才管理不好产业,再多的资金投入也只是无源之水。”为此,施金通前往多地考察了几十家企业,最终湖南省常德市的技术人才李学文与十八洞村的发展思路一拍即合,“李学文有自己的生产基地和生产技术,也有管理市场的经验,最重要的是愿意与十八洞村村民共享发展成果。”

  2021年,十八洞村成立了油茶产业公司,十八洞村占股51%,李学文负责油茶产品的生产与销售,不仅每年为十八洞村集体带来120万元收入,还为村民提供了家门口就业的岗位。

  稳中求进 走好乡村振兴路

  “啃”下了贫穷这块硬骨头,拔掉了固守的旧思想,十八洞村新时代的乡村振兴路怎么走?这个问题时常被问及,施金通也一直在思索。

  “‘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十六字方略是我们当年制胜的法宝,新征程新起点上,‘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乡村振兴’就是我们在新时代的指南。”施金通回答得很肯定。

  施金通坦言,村子也走过弯路,“当时村子里搞了18个合作社,要全面开花,其实就是为了好看好听。其实村里都凑不出18个致富能人来管理,最后村集体有了负债,这就是没有坚持实事求是、不尊重发展规律的后果。”

  如今的十八洞村游人如织,俨然成了“网红村”。但时至今日,十八洞村仍然是以五大产业为主,没有进行太大的扩张。“实事求是,不贪大求洋”也是施金通向第一个到十八洞村求取减贫经验的外国元首特别提到的。

  “风口的力量是强大的,我们要坚持稳中求进。”十八洞村的村集体经济收入一年一个台阶,11年间快速突破了500万元,面对外界“十八洞村的村集体经济还要几年能破千万”的好奇提问,施金通也坦然面对。他表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目的,不是为了数字好看,而是要真正让更多的村民增收致富,为村民做更多可感可及的实事。

  “总书记说过,十八洞村不要提好高骛远的目标,能干什么就干什么。我们会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当前最重要的就是把‘十八洞村’品牌打造好、管理好,把村子的政治优势不断转化为经济优势。”施金通表示,目前每年500万元的村集体经济收入,除了40%通过积分制的形式给老百姓分红之外,已经足够覆盖全村人合作医疗的60%,“我们村最大的返贫风险,就是因灾、因病返贫,十八洞村的目标就是在10年以内,确保让全村村民看多大的病都不用自己花钱。”

  云雾缭绕,山清水秀,梯田悬挂山腰间,宛如一张和美乡村山水画。十八洞村,已成为令人向往的“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家园。说到远景目标,施金通表示,“一家好不叫好,大家好才是好!”十八洞村将深入挖掘千年苗寨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加大力度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与周边的马鞍村、双龙村、红英村等7个村资源共享、产业共育,携手走好乡村振兴路,“一起共同打造‘十八洞村乡村振兴示范片区’,继续讲好山村的新故事。”

  记者 华贤东 李海明 通讯员 赵龙跃 吴冰

责编:马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