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循着浓浓绿意,记者来到位于太行山南麓的河南省新乡市卫辉市唐庄镇,探访蓬勃发展生机背后,一个镇与一个人的“同频共振”。
2023年,唐庄镇实现总产值132.8亿元,其中工业产值109.5亿元、三产产值17.3亿元、农业产值6.07亿元,入围全国镇域经济500强,位居中部地区百强镇第58名。这张“成绩单”不可谓不亮眼。
时钟拨回到37年前。1987年,吴金印来到唐庄镇担任党委书记。那时的唐庄镇年财政收入仅有37万元,农民人均收入只有400元。从此,吴金印与唐庄镇的命运齿轮,紧紧咬合并快速转动起来。
吴金印向青年干部传授“产业经”。 (唐庄镇党政办供图)
心系群众苗得土
今年82岁的吴金印,是唐庄镇党委书记,也是目前我国任职时间最长、年龄最大的镇级党委书记,拥有“改革先锋”“最美奋斗者”等多张“闪光名片”。作为唐庄镇的一张响当当的名片,他也是推动唐庄镇“蝶变”的关键人物。
在新乡唐庄乡镇干部教育培训中心,记者见到了吴金印。一顶深色帽子、一件深灰色夹克、一双黑色布鞋,几十年如一日的朴素打扮,让眼前的吴金印与印象中的吴金印,闪回重合又逐渐清晰起来。
在会客室坐定,吴金印回忆起了一段段让他印象深刻的往事。
唐庄镇西邻山区,北部是丘陵,东部与南部为平原及低洼易涝地带,各具特色却也各成难点。上任后不久,吴金印向4个方向派出四路人马,他带领其中一路直奔西部山区,扎到群众中摸实情、探路径。几个月后,四个调研组带着方案回来,确立了“西抓石头东抓菜,北抓林果南抓粮,乡镇企业挑大梁,沿着国道做文章”的经济发展思路。
按照“西抓石头”的规划,唐庄镇用两年时间办起了100余个石砟厂、85个石灰窑和300余个采石场。机器声轰鸣、作业声鼎沸,荒山沟热闹了起来。然而,群众脱贫了,但也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吴金印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关停、撤并污染企业。从1999年开始,唐庄镇按照治沟、治坡、治山三条主线,修鱼鳞坑600余万个,砌高标准石岸8000余条,整理土地4000余亩。“当年没有大型机械,石头都是一锤一锤凿出来的。”吴金印回忆说。
2013年暮春,西山周边几个村的群众,感念吴金印带领干群战天斗地10多年,将荒石山变成花果山、森林生态公园,纷纷提议将西山改名为“吴公山”。他们利用吴金印带领青年干部外出培训,请人在山崖石壁上刻出“吴公山”。闻讯归来的吴金印勃然大怒,在他的坚持下,群众最终将“吴”字改为“唐”字。
吴金印扎根唐庄镇37年,像这样的故事数不胜数。“得到群众长期拥护的秘诀,是什么?”吴金印笑了笑,没有直接回答问题,而是先给记者讲了个故事。
1988年初春,吴金印到唐庄的第一个春天,北部丘陵已5个月未下一滴雨,田野里满目枯黄,但山头的山楂林却枝繁叶茂、白花如云。吴金印的心为之一振,请教正在挖坑浇树的老人。“果树耐旱,是铁杆庄稼。”老人的话启发了吴金印,为“北抓林果”思路的确定打下基础。
“只有生活在群众中,才知道他们在想啥、盼啥,才知道自己该干点啥。”吴金印始终将群众当作老师,几十年来坚持一个原则:“遇到事开个会,先问问群众对不对。”吴金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他说:“心系群众苗得土,背离群众树断根。”这是吴金印给出的答案,也是唐庄镇始终向好发展的根本。
众人拾柴火焰高
走进唐庄镇南社村,映入眼帘的是一块石碑,上面刻有南社村两个“国字号”荣誉——“全国文明村镇”“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沿着笔直的柏油马路进村,游园、学校、文化广场、足球场、老年人照料中心,让人目不暇接。南社村党支部书记赵春生说,从一穷二白走到今天,南社村花了整整18年。
18年前的春天,在镇上工作的赵春生突然被吴金印叫到办公室,说想让他回村当村书记。“当时的南社村无水无电,路是有水有泥的‘水泥路’。”赵春生有些犹豫,但还是决定回村试一试。
旧村改造、通电通路、调整土地……赵春生聚焦群众的“急难愁盼”,啃下一块块“硬骨头”。基础打好后,赵春生开始谋划产业发展,带领群众发展蔬菜产业。经过18年的探索,南社村成为卫辉最大的蔬菜交易中心,现有菜农420余家,种植面积达1万余亩。今年春天,投资800万元的高科技蔬菜大棚投入使用,计划培育芹菜苗、美国生菜等。
记者见到赵春生的前一天,他刚把4位蔬菜专家送走。“芹菜苗不好育,专家讲了很多门道,大家收获很大。”为了把专家请进村,赵春生可没少下功夫,“光是春节后,就到山东、河北跑了好几趟,提出技术入股的方案,才把专家请进村。”
独行快,众行远。扎根唐庄的37年里,吴金印注重对基层干部的选拔任用,在身先士卒作示范的同时,他以“导师帮带制”为抓手,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基层干部,将一个又一个村庄带上了振兴路。
与赵春生相似,大司马村党支部书记张根山,也是被吴金印请回来的。2000年3月1日,刚过而立之年的张根山当选村党支部书记。那时的大司马村靠山吃山,有10多家石料厂,每年村集体收入几十万元。石料厂关停后,大司马村面临发展阵痛。立足区位优势,张根山合理规划建设用地,成功引入10余家企业,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
站在大司马村未来发展规划图前,张根山向记者介绍村里的产业布局,“村西头正在打造温泉康养中心,再往西我们准备打造生态有机农场,并在村东头配套仓储物流……”在徐徐展开的发展蓝图前,张根山干劲十足,他说:“疲惫时看看吴书记,就觉得自己没有理由停下来。”
除了精神力量,在每个村庄发展的关键时期,吴金印都会给上具体指导。四和村党总支书记杨华感触很深。2008年,23岁的杨华刚参加工作就来到四和村。这个村是由4个国家级贫困村搬迁合并而来,2008年开始动工建设,2014年搬迁安置到位。杨华跟着吴金印奔走在工程一线,随着村里的建设而成长蜕变。杨华感激地说:“每次遇到大事小情,都会请教师傅吴书记,每次都会有新思路、新收获。”
在选好用好村书记方面,吴金印有自己的原则。“一个好的村书记,一定要有智慧、有思路,能团结好一班人,带领群众致富。”吴金印说,“我的原则是支持干的、批评看的、处理捣蛋的。”
真情真心换真投
路过唐庄镇工业园区,人来人往、车进车出,好不热闹。园区现有大小企业50余家,既有世界500强、国内500强,也有本土发展起来的企业。
唐庄镇为何能引来这么多“金凤凰”?答案既在于提前谋划,更在于用心做事。
1998年,从广东学习归来的吴金印,大胆提出要推动产业集聚、加快实现工业化。他请来省、市、县三级规划部门,在唐庄镇规划建设方圆15.6平方公里的集聚区,建成了五纵五横的道路,铺设供水管网、排水管网、天然气网,实现了路、水、电、气等“七通一平”。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2011年,世界500强之一的百威集团入驻唐庄工业园,引发不少关注。大家不知道的是,百威之所以选择唐庄,是被吴金印的真情真心打动。听说百威集团计划在河南投资建厂,吴金印请了3名司机轮流开车,连夜赶往百威集团上海总部。镇干部冯光伟说:“吴书记在人家公司门口等了好几天,终于见到了相关负责人。”为了这次见面,吴金印做了精心准备。冯光伟说:“吴书记心很细,他知道酿啤酒最重要是水好,所以带了三桶水供对方检测。一桶是太行山的地下水,一桶是南水北调输送水,还有一桶是园区水厂自产的水。”吴金印结合对方需求谈唐庄优势,用真心真情赢得了对方的真投,最终促成了这段美好“姻缘”。
不能一引了之,关键还要留得下。为了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唐庄镇成立了服务企业的专班,定期走访企业、召开问答会,主动靠前服务。一次走访中,听到园区企业对运输车队有需求,唐庄镇积极行动,发动周边村庄群众买运输车,组建车队,跟企业签合同提供运输服务,既解了企业的后顾之忧,又创造了就业岗位,可谓双赢。
多年的用心用情浇灌,助推唐庄镇的本土企业也茁壮成长起来。“银金达,从一个小微企业起步,现已研发出PETG热收缩膜工艺技术,跃升为全国同行业生产规模最大的高科技企业。”吴金印介绍,现在的唐庄镇已形成了三大产业链:以百威啤酒为龙头的粮食深加工产业链,以银金达、宝钢制罐为龙头的高档精细包装产业链,以北新建材为龙头的建筑材料精加工产业链。2023年,唐庄镇工业产值达109.5亿元,占全镇总产值的82.4%。
如今的唐庄镇,正按照向“农业要增收、工业要效益、三产要速度”的目标,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积极打造教育小镇、康养小镇、商贸小镇、文旅小镇、航空小镇。吴金印介绍,就拿教育小镇来说,唐庄不仅有干部教育培训中心、新乡医学院唐公山校区、“行走的思政课堂”穗华心国防教育研学基地,新乡康养职业技术学校也已落户……唐庄镇崭新的发展蓝图正徐徐铺展开来。
本报记者 刘凤双
通讯员 史来磊 黄晓玲 付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