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辉煌 村宝之光丨安徽省茆林:航天第一村,研学成热门
2024-07-12 09:38: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52米高的笼式火箭发射架 (誓节镇党建办供图)

  “同学们,提起火箭发射基地,你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或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但其实我国的首个火箭发射基地,是建在茆林村。因此,茆林村也被誉为‘中国航天第一村’……”近日,安徽省广德市誓节镇茆林村603基地展览室里,讲解员为参观的孩子们讲述着中国航天梦的起源。

  揭开茆林村的神秘面纱,得从20世纪50年代说起。1958年5月,在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上,毛主席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为了适应探空火箭研制要求,我们村的一处山坳成为发射场的最佳选址。1960年3月开工建设,历时三个月,新中国第一个探空火箭发射场顺利建成,发射场被命名为‘603’试验站。”誓节镇航天精神义务宣讲员、茆林村原村党委书记靳方洪指着52米高的笼式火箭发射架介绍,“那个时期,我们国家既没有先进的技术指引,也没有先进的设备支撑,但钱学森带着中国第一代航空科学家,在这里奋斗了2000多个日夜,先后发射火箭30多次,创造了6项全国第一:第一枚液体燃料气象探空火箭发射成功、第一枚高空生物试验火箭发射成功回收、第一次电离层探测试验任务成功……”

  1966年后,由于任务的调整,603基地除了一些小型的试验之外,基本处于停滞状态,渐渐鲜为人知。近年来,随着603基地各项科技成果一一揭秘,茆林村也从默默无闻变成了研学的热门目的地。

  茆林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刘顺文自豪地说:“基地不仅打响了我们村的名气,它蕴含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更在我们村代代相传。”

  微风吹拂,茶香悠悠,茆林村的茶园满目苍翠,生机盎然,茶垄间穿梭着茶农们的忙碌身影。曾经的荒山已然变成增收致富的“金山”,但它的蝶变也曾充满艰辛。

  荒山环绕是建设火箭发射场的“地利”,却是茆林村致富的“绊脚石”。茆林村干部群众坚信“穷不生根,富不在天”,通过种植特色板栗、毛竹等经济作物,将荒山一点点逼退,形成万余亩的经济林。自此,茆林村摘掉了贫穷落后的标签。

  命运的齿轮在2009年又一次转动。浙江安吉茶商发现茆林村非常适合“黄金芽”的种植,随即流转2000亩的荒山。一“叶”激起千层浪,敢于尝试的茆林村人纷纷学起了茶叶的种植技术,陆续开垦6000多亩荒山。如今,近万亩的茶园,带动了450位村民以茶为生。“在采摘季,我们通常早上6点就开始采茶,按照一芽一叶的采摘标准,多的时候一天能采8斤鲜叶。”茶农郑厚祥说,按一斤60元计重,一季就能增收上万元。

  蓬勃的“钱”景,让茆林村坚定了延伸茶产业链的信心。茶叶加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13家茶厂吹响了茆林村大力发展茶叶精深加工的号角。村民彭启贵就是敢于“吃螃蟹”的人,不仅种植了上百亩的茶园,还创办了一家茶厂。他说:“每年采摘季,我能收12万斤鲜叶。经过杀青、揉捻、闷黄等一系列工序制成的茶叶,味醇色秀,不愁卖。”

  在发展中探索,在探索中发展。从茶园到车间,茆林村稳扎稳打,实现了“茶叶”到“茶业”的转化。“以前,村民都在路边摆摊,等待茶商来收购。”经过村“两委”干部共同谋划,打造了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的茶叶交易市场。“茶农早上采茶,傍晚卖到茶厂,茶厂制成干茶后,直接到交易市场销售。不出村就形成产销闭环,减少中间商赚差价,最大限度地保障了茶农的利益。如今,茶叶交易市场的年交易额超1000万元。”刘顺文说。

  谈及茆林村未来发展,刘顺文已有规划:紧抓603基地这个文化大IP,与村里成熟的茶产业以及靠近桐汭省级湿地公园的区位优势相结合,在农文旅融合发展之路上走出特色、打响品牌。

  本报记者 刘琼 通讯员 曾祥军 刘茜

责编:俞玺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