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基层 看落实 话振兴丨只因多看一眼,古村由此蝶变
2024-08-02 08:44: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炎炎夏日,记者来到福建省三明市明溪县胡坊镇肖家山村时,只见古民居错落有致,潺潺溪水穿村而过,山风吹过,顿感一身凉爽。刚从荷花田里放鱼回来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余世勤戴着草帽,高兴地对记者说,“省乡村振兴示范村的400万元创建资金昨天到账了,我们又可以办不少事情了!”

  肖家山村坐落于闽西北山区,山清水秀,建村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有着“云上秘境”的美誉。这几年,肖家山村每年吸引数万名游客,2023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超过86万元。

  然而,12年前,肖家山村还是“牛粪村”,村里猪栏、牛栏遍地,散发着刺鼻臭味。肖家山村的“破茧成蝶”,缘于余世勤无意中多看了一眼贴在镇政府墙上的一纸通知。正是这“意外一眼”以及他的执着,打破了肖家山村的寂寞,把这个千年古村融入山乡巨变中。

  2012年8月,余世勤在镇政府开会时看到墙上贴了一张申报中国传统村落的通知。当了12年的“当家人”,余世勤对村里的底细一清二楚,也跟着出去考察了几次,非常羡慕别的村“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他一直琢磨着如何改变肖家山村贫穷落后的面貌。这一纸通知给了余世勤灵感:“肖家山村生态环境好,四周保留着大片原始森林,完好保存着明清时期的古驿道、古廊桥、古民居等,何不去试一试?”他找到镇里,结果却被告知,已经计划申报另外一个村。余世勤没死心:“就当我们是‘陪跑’吧!”被“缠”得没办法,镇里同意把肖家山村一起申报上去。

  尽管是个“陪跑”,不过,自从肖家山村被申报上去后,余世勤天天都在盼着评审结果。“2013年3月4日,《三明日报》刊登了‘我市12个村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明溪县有两个,我们肖家山村是其中之一。”时间过去了11年之久,余世勤对这一天仍能脱口而出,至今完好地保留着当天的报纸。这则消息,让余世勤悬在心上的石头,终于落地了。

  肖家山村立刻行动起来,先把“牛粪村”这个标签撕掉。余世勤带领村干部一家一家上门做工作,动员村民把门前屋后的牛栏、猪栏拆除;成立村民理事会,动员村民出工出力,整治人居环境。余世勤结合相关政策,对符合条件的村民进行补偿,把村里的牛栏猪栏都拆掉了。同时,肖家山村力所能及地整理修缮古廊桥、古驿道等古建筑,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2014年,肖家山村获得300万元传统村落保护资金,村里的保护、建设开始进入了“快车道”。到2023年,肖家山村累计获得各级政府的补助、奖励等资金达到2300多万元。资金的投入改变了山村的面貌,肖家山村活化利用古建筑,盘活闲置房屋,打造民宿等附加产业,一步一步绘就“魅力肖家山”画卷。

  村民的精神面貌更让人印象深刻。他们招聘乡村振兴合伙人,引入运营团队,开发露营、DIY手工制作等业务,举办“观鸟露营节”等特色文旅活动。村里结合“人才回引”工程,邀请肖家山外出能人、中央财经大学画院执行院长余润德返乡,用艺术“点亮”古村,指导建设美术馆和美育研学基地;引入厦门大学艺术学院、中国传媒大学阳明书院和福建省环境艺术设计协会等学术资源,建立写生实践基地,推动古村落、艺术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

  古村重焕生机,给村民带来了家门口就业的机会。肖家山村党支部牵头领办成立合作社,林下套种金线莲,年产金线莲种苗16万袋,累计带动周边50余名村民就业。许多在外人才也纷纷返乡。今年23岁的余元文,在外学厨艺多年,去年跟着在广州经商的父亲回村开起了餐馆。返乡大学生余必坤此前在厦门工作,2022年初,余必坤回村担任村委委员。5月,余必坤外出考察后,在肖家山推出了簪花、漆扇等非遗项目。目前,肖家山村已引回7名能人在村任职或支持家乡建设。

  本报记者 林华维 通讯员 雷玉平

责编:蒋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