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市谢林港镇清溪村书屋。(清溪村村委会供图)
漫步在湖南省益阳市谢林港镇清溪村,刻着“山乡巨变,山河锦绣”八个大字的石碑和荷花相映成趣,21间作家书屋分布在池畔,错落有致。
“去年大概有一百多万游客慕名而来,大多是文学爱好者,来自五湖四海。”清溪村党总支委员邓旭东介绍,清溪村共建造了莫言、王蒙等以作家为主题的21家清溪书屋,打造了全国唯一以当代著名作家冠名的书屋群落,开展“沉浸式”文学活动和研学活动,旅游收入达到上千万元,去年村民人均收入达到了5万元。
清溪村与文学结缘的故事,还要追溯到60多年前。20世纪50年代,作家周立波从北京回到故乡清溪村,与乡亲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并将当时崭新、积极、向上的乡村景象记录下来,创作了以清溪村为原型的小说《山乡巨变》,也在这片土地上播撒下了文学的种子。时至今日,清溪村通过打造“文学之乡”,以文化促乡村振兴,这颗种子终于生根发芽,与清溪村的发展同频共振,共同书写了新时代的山乡巨变。
“其实清溪村打造‘中国文学之乡’,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邓旭东回忆说,2008年,周立波故居经历第一次提质改造,“当时的目标是建设新农村,所以整个文学方面的设施建设和方向不是很明确,在那时想把家乡的环境、设施变得更美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周立波故居参观。”
直到2019年,清溪村终于意识到,村子独一无二的“土特产”就是文化。最终在中国作协等单位的指导下,清溪村确立了打造中国文学之乡的目标。在《山乡巨变》等作品的基础上,吸引更多作家,把文学的力量汇聚到一起,建设了21家书屋。每一家书屋都根据作家自己的意见和作品风格,进行了差异化的设计与建设,风格不一,给游客带来了别样的体验。“比如刘慈欣老师的书屋充满科幻元素,融入了‘三体’等符号,主题墙是巨型LED魔方结合裸眼3D的数字内容,让游客沉浸式感受科技和文学的碰撞。”邓旭东介绍。
因人而名、因文而兴,循着这条发展道路,去年清溪村还建造了中国当代作家签名版图书珍藏馆,收集入藏签名版图书近5万册。如今,该村每月都会邀请一位知名作家或艺术家到清溪村开展主题活动。这些活动带动了清溪民宿和农特产品销售等产业的蓬勃发展,也形成了一条较为完整的文旅服务产业链。
“有了中国作协等多个单位助力后,村子的文学文化氛围有了一个质的飞跃,也让我们村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当中有了更加明确的定位。”邓旭东说。
村子发展得越来越好,更多的年轻人愿意返乡工作和创业。“我们要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做好‘土特产’文章,让我们村的产业有更高的附加值和收益。”邓旭东除了在清溪村党总支任职外,也是一名90后返乡创业青年。他和父亲经营着一个家庭生态农场,实现了林下养鸡与茶籽树种植的生态循环,收入可观。
清溪村还与湖南师大刘少军院士团队合作,建设鱼苗繁育基地40亩、垂钓基地100亩、稻鱼种养示范基地1050亩;与官春云院士团队合作,建设千亩高油酸油菜与水稻轮作示范基地,打造“国联水产小龙虾”“合方鲫”等农产品品牌。如今的清溪村将传统农业与现代技术紧密结合,既提高了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又为乡村旅游提供了丰富资源。
“下一步,我们打算新建一个综合楼,一楼做餐饮,二楼做研培,三楼做产业孵化,为更多乡村振兴培训班讲解清溪村是如何克服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难点。”邓旭东向记者介绍清溪村未来的发展。
“我要经我手把清溪乡打扮起来,使它变成一座美丽的花园,到时候,请你回来赏香花,尝果子。”周立波在《山乡巨变》中写下的美好愿景,在如今的清溪村已成为现实。
本报记者 华贤东 实习生 张媛
通讯员 方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