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是丰收的季节,乌蒙山深处,火红的高粱、翻滚的稻浪、翠绿的蔬菜、晶莹的葡萄和金黄的梨子,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到处弥漫着丰收的喜悦。
在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田坎乡,8000余亩高粱在阳光的映射下闪着红光,在秋风中轻柔荡漾。高粱地里,村民们忙碌着,他们拿着镰刀,背着花篮,拉穗、割穗,入篮、装运,脸上洋溢着喜悦和幸福,一派丰收繁忙。
茨竹村高粱种植大户杨大飞去年尝到了种植高粱的甜头,今年种了65亩,比去年多了15亩。“今年的高粱长势和收成都比去年还好,每亩产量在500斤左右,预计总产值可达10万元,收下来的高粱都是订单保底收购的,完全不愁销路。”望着院子里满地正在暴晒的红高粱,他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先行。近年来,毕节市七星关区采取“党支部+集体经济组织+家庭农场”“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充分整合土地、气候等资源优势,积极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发展种植和养殖产业,为乡村集体经济发展、群众增收致富注入活力。
在燕子口镇甘沟河村,100余亩水稻伴着微微秋风,硕果累累的稻穗俯身轻轻摇曳,层层稻浪在阳光照耀下闪着金灿灿的光芒,浓浓的秋日气息扑面而来。田中稻花鱼追逐嬉戏,时而发出咚咚响声,村民提着桶在稻田里忙碌,欢声笑语响彻田间。“我们采用无公害种植水稻,每亩能产出纯绿色无公害大米800至900斤左右,总产值在24万元,待水稻收割后,稻花鱼就可以捕捞销售了,我们正在和有意向的商家进行商洽。”算起今年的收入,稻花鱼基地负责人王秀秀信心满满。
在稻田里养鱼,是稻渔综合种养新模式之一。燕子口镇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依托自身地理优势和资源禀赋,采取“党建+合作社+公司+家庭农场”模式发展高粱、阳荷、猕猴桃、阳光玫瑰、稻花鱼等多个产业,持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带领群众增产增收,为农业增产、群众增收探索出了一条产业发展新路子,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在距离七星关城区十公里的梨树镇保河社区梨园内,大个梨子挂满枝头,在阳光的照射下,裹住梨子的金黄色套袋显得分外耀眼,果农们乐得合不拢嘴,笑容里是掩饰不住的丰收喜悦。
吴道武是保河社区有名的种梨大户,种植了50余亩精品梨。他的梨通过线上线下销售,中秋前后是销售高峰期。每天一早,带着一堆网络订单,他便早早到果园采摘,当天装箱,当天发出,果品优质鲜美,深受消费者喜爱。
“我们社区现有梨子种植面积3500余亩,其中精品种植3000余亩,年产量1700余万斤,可实现收入5000多万元。”保河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吴丽维说,保河社区坚持把梨树产业作为农户发展致富的主导产业来抓,成立了隆康金秋梨种植专业合作社,带领社区群众抱团发展。
七星关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吴树斌表示,七星关区坚持把乡村产业发展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引导基层党组织领办集体经济项目1166个,带动群众组建家庭农场2568个,大力盘活集体闲置资源资产和群众弃耕撂荒土地,发展蔬菜、中药材、茶叶、红粱、刺梨等现代特色山地高效农业和粮食、烤烟、肉牛、蛋鸡、生猪等传统产业,打造了“茂源人家”贵州五谷蛋、“瀚墨河谷夫子”大米、“怡河维”椪柑、“心连心”食用菌、“太极古茶”等100余个农特产品品牌,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村民荷包日益丰盈。通讯员 宋武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