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景象。(AI制图)
喷洒农药。(AI制图)
□ 许露露
日前,深圳市福田区上线“AI公务员”的消息,一下激起千重浪:70名基于DeepSeek开发的AI数智员工上线,首批满足240个业务场景使用,覆盖公文处理、民生服务、应急管理等多元场景,公文格式修正准确率超95%,审核时间缩短90%,错误率控制在5%以内……
曾经在科幻电影中出现的场景似乎正在变为现实,很多人在惊呼科技进步太快的同时,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关于“机器取代人”的焦虑。
在本次采访中,不少乡村干部也提到了面对呼啸而来的数字浪潮,自己存在一定的本领恐慌。
于是,记者与DeepSeek开始了一场对话,问它“请告诉我,如同你一样的人工智能模型,让乡村干部感到本领恐慌,他们该怎么办”时,DeepSeek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作为乡村干部,面对AI时代的浪潮,确实可能产生复杂的感受,恐慌背后,藏着三个认知盲区:
一是错把“工具进化”当“职业替代”。AI不会半夜翻山越岭调解宅基地纠纷,不能握着留守老人的手听他们讲家族史,更难在暴雨塌方时第一个冲到现场组织抢险——这些浸润着人性温度的工作,正是乡村治理不可被代码取代的“护城河”。
二是忽视“乡土智慧”的数据价值。老农看一眼云彩就知道何时播种的经验,村民口耳相传的非遗技艺……这些尚未被量化的本土知识,恰是AI时代最珍贵的“数据富矿”,而乡村干部,就是激活这些资源的“数据策展人”。
三是低估“桥梁角色”的不可替代性。当科技巨头用算法推送种植建议时,可能需要乡镇干部甄别哪些适合本镇地貌;当智能农机厂家推销产品时,需要村干部协调试用田和培训——乡村干部始终是技术落地“最后一公里”的守门人。
最后,DeepSeek总结说,AI不是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而是握在手中的地质勘探仪——它不能代替人行走群山,但能帮大家发现藏在褶皱里的矿脉。当乡村干部在稻田里教老人视频连线在外打工的孙子时,那一刻的技术温度,远比任何算法都更接近文明的本质。
结束和DeepSeek的对话,记者也有所感悟:面对AI浪潮,与其焦虑,不如主动拥抱变化。技术解放人力,让乡村干部有更多时间走进群众、贴近群众,保持智能时代基层治理的“不变内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