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东方市东河镇旧村,村口的木棉花开得正盛,一阵风路过,花落了一地。弯腰捡落花,依着木棉花树拍照留影,是这两年初春游客们在旧村的标准“打卡姿势”。
“我们正在做旧村木棉花农文旅融合发展工作,联合周边一起,用木棉花把游客引进来。”车还没停,旧村驻村第一书记、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莫少文迫不及待和记者分享工作。
跨村联建 “组团”奔富
2023年6月,莫少文被海南省委组织部选派到旧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做什么?怎么做?他决定从调研开始。了解乡村,才能更好振兴乡村。“想要了解真实情况,必须先和村民混熟,最好的办法就是入户走访,找村民聊天。”为了在村民面前刷足“存在感”,刚到村那阵子,他每天在村里穿梭,主动与村民们打招呼、认家门。“旧村的村民很朴实,一年多来我付出了真情,他们也给了我真心,对我无话不说,已经把我当成‘村民’了。”莫少文说。
和村民交谈时,他形象地比喻为“挤牙膏”。村民受限于表达能力,经常这边讲一段,那边讲一段,这个村民讲一点,那个村民说一下,“我们驻村干部,要善于捕捉到村民话里的关键信息和核心需求。”在一次又一次的“挤牙膏”里,莫少文抓到了旧村产业发展的“关键词”。
旧村有兰花基地,但近年来遭遇了品种单一、附加值低、效益不高等问题,产业发展停滞不前,想要破题,必须打造一个集产销、育种、加工、观光、培训及就业服务于一体的兰花基地。
调研中,莫少文发现,旧村土地总量充足,但也相对分散,且大部分处于闲置状态。怎样将土地、资金、人力等资源都整合起来?单靠旧村,心有余力不足。为了集中力量、有序推进产业发展,在他提议下,东河镇成立了跨村联建推动产业融合发展临时党委,由镇党委领导担任党委书记,旧村、西方村和东新村等三个村的驻村第一书记任副书记,形成跨村基层协商民主议事机制,推动组团发展。临时党委积极整合土地资源,借助各村发展集体经济的扶持资金和乡村振兴衔接资金,集育种、种植、培训、产销等于一体的“2.0版”兰花基地,很快面世。
步入旧村的兰花基地,红、白、紫、黄等各色花朵交相辉映。村民们忙碌的身影穿梭其中,或修剪枝条,或挑选花朵、装箱搬运。如今,每年用工高峰期,基地给上百名村民提供就业机会,让村民们在家门口实现了增收致富。截至目前,旧村兰花种植基地已销售兰花32万余株,销售金额310万元,带动脱贫户、监测户等务工就业3000多人次,发放务工报酬100多万元。目前,旧村正在探索“村企联建”模式,引进兰花龙头企业经营管理,提升兰花品质,扩大销售规模。
活态传承 才有活力
乡村振兴要塑形,更要铸魂。旧村是黎族同胞为主的村落,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 “要想实现活态传承,非遗只有转化为经济效益,才有动力与活力。”莫少文说。他带领村“两委”干部集思广益,依托兰花基地,通过跨村联建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结合黎陶、木棉花、溯源等特色元素,在保留乡村原始风貌的基础上,整合挖掘各村资源、历史文化和民俗传统,精心打造了一个东方版的“陶花源”。
传统文化作为旧村发展根基,如今成了增加村民收入和丰富旅游产品的重要支撑。2024年以来已累计接待游客团队21批次1200人,举办黎陶技艺培训班15期1400人次,聘请村内27名陶娘作为培训导师,让她们有了一份额外的收入。
非遗不失传统之美,更要有时代之用。莫少文介绍,立足东河黎陶、黎锦人才和文化资源优势,临时党委联合旧村、东新村成立了黎陶、黎锦、竹编等研习社,吸引了众多年轻人参与,传承和弘扬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他协调下,旧村小学也开设了黎族传统制陶技艺培训班等非遗进校园活动,邀请非遗传承人传授黎陶传统制作工艺。看到即将失传的黎陶技艺得以传承,村里的老人们深感欣慰。
一手抓产业,一手抓文化,在莫少文和村“两委”干部的努力下,2024年,旧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56万元,全村脱贫户、监测对象人均纯收入超过2.3万元,连续10年实现增长。旧村党支部被评为东方市“五星级党支部”,旧村入选2024年海南省和美乡村名单。
做好“老本行” 增强持续力
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制度安排。“水流走了,石头还在。”莫少文说,驻村工作,不论做什么,都要围绕给村里“打造一支永不带走的工作队”开展。
驻村期间,莫少文发挥了“老本行”优势,凭借丰富的基层党建工作经验,进一步规范村党组织“三会一课”、发展党员和村级活动阵地建设。他指导各村党支部严格按照《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有关要求,规范发展党员工作。按照《海南省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标准化建设细则》的要求,党群服务中心里服务群众的面积应不少于总面积的80%。然而,他发现部分村“两委”干部的办公室面积过大,服务群众的场所面积不足,不便于为群众办事。对此,莫少文提出了调整建议,以确保服务群众的空间得到充分利用。他还注意到不少村党组织党员活动室制度上墙不规范。于是,他指导各村里对党员活动室进行了整改规范,以增强党员的身份意识和党组织的凝聚力。
旧村党支部书记符贵民说:“这一年多,跟莫书记学到了很多工作方法,将来我们都用得着,尤其是基层党建工作方面。”莫少文则说,无论是通过跨村联建发展壮大兰花产业、传承和弘扬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是规范和标准化当地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都是想着给村里留一些‘永不带走’的产业、工作方法等,毕竟驻村期满了,人走了,村子还得继续发展。”
驻村一年多,东河镇的人现在见到莫少文,脱口而出一声“莫哥”。这份亲近与信任,让莫少文很有成就感。然而,在他心中,始终有一份对家人的愧疚。女儿今年高三,照顾孩子的重任落在了妻子一人肩上。有一次,女儿考试成绩出现了波动,在电话里向远在村里的莫少文哭诉。听着电话那头孩子哽咽的声音,莫少文心里五味杂陈,“她肯定是希望每次需要我的时候,我都在身边,但万事难全。每一位驻村干部都这样,都会努力做好驻村工作,这是我们基本的工作职责和担当。” 本报记者 姜嘉琪 朱秀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