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基层 看落实 话振兴|“黄河彩篮”,放飞高原现代农业梦想
2025-03-28 09:20: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3月20日清晨,青海省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山上的冰雪还未完全消融。层峦叠嶂的丹霞山峰下,黄河在查汗都斯乡拐出一道翡翠臂弯。河岸东侧,578栋温室大棚在高原蓝天下泛着银光——这里是“黄河彩篮”高原现代农业产业园。

  驶进园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冷链物流区。工人们正将刚采摘的、带着露珠的辣椒贴上标识,装入恒温车。标识就是这些辣椒的“电子身份证”,等过秤时,会自动显示辣椒各项数据。这些有了“身份”的辣椒,当天就会出现在西宁市民的餐桌上。循化县现代农牧业示范园区管理委员会党支部书记、主任马建斌介绍,“我们的溯源系统能精确到每个棚的采摘时间。现在西宁的超市都知道,贴着‘黄河彩篮’溯源码的辣椒每斤能多卖3毛到5毛。”

  青藏高原紫外线强烈、昼夜温差大,水土纯净,这些本是制约传统农业的“天堑”。但在这片丹山碧水间,“黄河彩篮”正用科技跨越“天堑”,打开高原农业的新未来。

  走进辣椒大棚,悬挂式栽培的辣椒如瀑布垂落,传感器密布叶间,实时监测着光照强度、氮磷钾浓度等十几项指标。马建斌拿出手机,调出园区物联网监测图:578栋日光温室、2万平方米智能连栋温室、7大类绿色认证蔬菜的生长曲线在云端跳动。

  依托科技,这个被称作“黄河彩篮”的高原农业标杆,形成了“一年多季、一棚多收”的高效种植模式,全年各类果蔬循环上市,近3年累计生产各类果蔬16259吨,产值8952万元。直接服务“黄河彩篮”的人,一年工资报酬就领走540万元以上。马建斌说,改造一个大棚要3万元,但用起来倒不复杂,会看数据、点击屏幕即可完成一切操作,“智慧农业不需要特别高大上,农民们能懂、会用最重要。”

  在自家承包的大棚里,种植户李发成掀起保温被,露出轨道运输车的银色导轨,他按下遥控器,载满鲜椒的运输车沿导轨滑向分拣中心。“过去辣椒出棚要人背,现在‘小火车’几趟拉完。”这位来自甘肃省白银市的农民,如今管理着10来栋温室大棚,他的记账本里夹着2024年的缴费单,“除去6000元租金,每个棚每年净赚1万元还出头。”

  “以前种地要扛锄头,现在手机就是‘新农具’。今年春节期间,我回到了白银老家,通过摄像头实时监控大棚,再配合园区的工作人员完成田间的护理。”政府当“房东”,科技来赋能,让农民们当起了“甩手掌柜”。据悉,目前园区共与86名种植大户签订578栋日光节能温室承包合同,与公司签订2万平方米玻璃温室的经营承包合同,此外还有13名种植户在登记排队等棚来种。

  现在园区大棚承包率100%,但2022年空置率37%。马建斌回忆,2022年园区的核心地块荒草丛生,周边农户宁可离乡背井去外地开拉面馆,也不愿接手“种一季赔一季”的破败土棚。

  转折点始于“党支部+公司+基地+种植户+农户”模式的推行。2022年,党员干部们隔三差五地往村里跑,用每亩1280元的“高价”流转费,敲开了大庄村、中庄村的大门,流转了近2000亩土地,并为“李发成”们担保承包资格,创建了“兴农先锋”党建品牌,打造了农业先锋队。

  这个决策,也为两个村庄与当地的村民们带来了丰厚的回报。马建斌介绍,大庄村、中庄村土地利用率达100%,土地流转直接受益农户达3244人,户均每年收益3113元,总土地流转金250多万元,进一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产业发展的辐射效应比大家想象得更广,目前周边17个村共计270名村民到园区务工。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强蔬菜应急保供基地建设,实施大中城市周边现代设施农业更新工程。作为西宁市的“菜篮子”,“黄河彩篮”的作用也愈发凸显。马建斌表示,园区前期投资超过3.5亿元,经过10年的发展已经收回了成本。对数据尤其敏感的马建斌,也察觉到种植户们生活的变化:“3年来,种植户们共买了11套商品房,翻新了8座老宅,园区新登记了32辆小汽车,三轮电动车更是排着队进来,生活是越来越好了。”

  站在气象观测台上,虫情监测仪正在嗡嗡作响,将数据实时传回大棚,精准识别虫害并自动启动生物防治。远处,冷链货车的尾灯在国道上连成红色长龙。这些带着高原阳光味道的蔬菜,正穿过大山、越过黄河,用科技的温度重新定义“黄河滋养”。

  通讯员 郑复乐 付金鑫

  本报记者 华贤东

责编:施羽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