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健豪帮农户筛花椒。 (净因寺村村委会供图)
2024年初,我刚到四川省成都市金堂县金龙镇净因寺村,看着眼前冬雾里连片的花椒地,心里像听见了这片土地的召唤,全是盼头。转眼已一年半,我的衣服早浸满了椒香,也经历了和净因寺村一起成长的酸甜苦辣。
到村任职没几天,我这村委会主任助理的笔记本就被各种“实战技巧”记满了:村党总支书记陈利秀调解邻里矛盾时,总能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平衡点,一句“各让一步,日子才能更顺”的劝导,往往能让剑拔弩张的场面缓和下来;党总支副书记王波丈量排洪渠不用皮尺,揣着根草绳随手一量,便知渠道深浅宽窄,省时又精准;村民组长随口就能报出各家的柴米油盐开销,哪家最近添了人口、哪家孩子要开学,心里都有本明账。这些藏在日常里的功夫,比书本上的理论鲜活多了。
于是我也有样学样,把“办公桌”搬到了田间地头,跟着村民学修枝的手艺,向种养大户请教疏果的技术,下雨天骑着车冒雨排查山体情况。我花了三周时间学地理信息系统,自己做了“1+3资源地图”——在卫星图上叠加村界、村道、水系、林田地和地名的矢量数据,连储水池、提灌站都看得清清楚楚。县里借这张图编制规划时,陈书记打趣说:“小熊这图,把咱村边边角角的资源都在纸上弄活了!”
在村里,最牵动人心的还是农产品的销路。去年夏天,青花椒价格跌了很多,村民们丰收了却没挣到钱。记得那天帮刘婆婆背花椒下山,她一边念叨“一斤花椒都换不来一袋盐,辛苦一年也挣不够家用”,一边为一斤1元的收购价抹眼泪。我和村书记都觉得不能这么等着,得赶紧想办法。正好中国农业大学的实践队员来村里,我们一起架起补光灯搞助农直播。直播里,清香的花椒油滴进牛奶冰淇淋调出特别的味道,滚油里的椒麻鸡嗞嗞作响,隔着屏幕都觉得香味飘出来,一下子吸引了2000多名网友进直播间,弹幕里好多人说“这是黑暗料理吗?”“感觉好香啊,想尝尝!”两场直播下来,卖了2000多斤花椒,点赞超过2万。村民王大姐一边忙着打包花椒,一边笑着说:“大学生点子多,可帮我们解决大难题了!”
2025年,我想着得把这份势头保持住,就上线了“净因农品优选”小程序。按照“全程能溯源、全程看得见”的想法,把生产信息和产品绑在一起,消费者扫码就能看到老农户们筛花椒时布满皱纹的手、在椒树旁的笑脸。这样一来,大家买的不只是花椒,更是对农户的信任和那份能看到的人情味。现在,“净因农品”这个土特产品牌的复购率到了30%,还和成都市武侯区达成了合作,很快要在居民楼下开生鲜直送点。我相信,这麻香味总能翻过龙泉山,和更多乡村美味一起送到城市人的餐桌上。
能做成这些事,离不开身后的资源支持。在村里工作,我总带着三样“法宝”:卷了边的自制地图,溅了泥点的二手摩托车,还有手机里存着的各路“农专家”校友的联系方式。我常想,“只要乡亲们需要,老师和同学都是能帮着助农兴农的资源。”事实也确实如此: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的专家蹲在地里教大家修枝,手把手指导田间管理,当年青花椒亩产量就提高了20%。
傍晚的净因寺村,我在村电商小屋写下这篇札记。窗外,三轮车拉着刚摘的花椒经过,椒香混着晚风钻进屋里。在夜晚的余温里,我忽然明白,当鞋底沾满泥土、汗水洒遍山头时,我就和这片土地紧紧连在一起了。熊健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