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头板凳会丨这些瞬间,终生难忘
2025-10-24 08:59: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一瞬间的感动,有时候能积蓄持久的力量。对到村任职选调生而言,从走进村庄的那一天起,总有一句温暖的话、一个细微的动作,在某个瞬间直抵心灵。本期板凳会邀请4位选调生,一起聊聊在村里的那些难忘瞬间,看微光如何成炬、温暖怎样延续。

  主持人:尹丹丹

  本期嘉宾:

  梁露霜 广西贵港市港北区港城街道旺岭村党委书记助理

  高迪优 天津市宁河区苗庄镇南窝村党支部委员

  黄 钰 广西南宁市宾阳县露圩镇浪利村党总支书记助理

  宣慧聪 宁夏固原市隆德县神林乡杨野河村党支部书记助理

  主持人:欢迎大家参加本次板凳会。在村工作的这些日子,哪个瞬间最让你触动?

  梁露霜:刚到村里不久,我的监测对象张大哥来问我,他家种的芒果树能不能申请产业奖补。我当时经验不足,问了一大圈才弄清楚,他家的树已结果多年,不符合新种作物的补贴政策。我心里挺愧疚,觉得没帮上忙,可张大哥一点没放心上,反而笑呵呵地说:“没事,弄明白政策就行。”他还从屋里抱出个纸箱子,硬要塞给我两个巴掌大的芒果,还一再强调:“自家种的,特别甜,你尝尝。”那一刻,我心里又暖又酸,虽然没能帮上忙,他却依旧惦记着我。

  高迪优:那是我入村报到后,第一次处理纠纷。两户人家因耕地边界闹得不可开交,村干部一步步化解矛盾:先分别入户了解情况,再由村委会出面协调,明确地块边界,最终顺利解决问题。“先入户,再介入”,成了我来到村里学习的第一课。问题解决后的那一刻,我真切体会到实践和调研的重要性,为日后处理村务打下了基础。

  黄钰:今年年初,村里的水渠突然断开一个约两米宽的缺口,水哗哗地往外流。当时正是春耕关键期,水渠断水意味着下游农田的庄稼可能旱死,不少村民蹲在田埂上直叹气。我们立即着手抢修,大家分工明确,有人下到渠底清理淤泥,有人往缺口处填沙袋,我和年轻村民一起用铁锹将泥沙装入麻袋里面。正午的太阳特别晒,每个人的衣服都湿透了,脸上、手上也全是泥,但没人喊累。忙活了3个多小时,缺口终于被堵住。当清水重新顺着水渠流向农田时,村民们脸上也露出笑容,那一刻我心里说不出的踏实。

  宣慧聪:初到杨野河村,我便参与了“党员户挂牌”工作。当我跟着村党支部书记杨银贵为有63年党龄的老党员张德怀挂牌时,老人用布满老茧的手反复摩挲着鲜红的牌子,郑重说道:“这牌子不是装饰品,是身份,更是责任,我和家人都不能愧对它。”那一幕,让我看到一名老党员对“党员”二字的珍视与担当,至今回忆起来,依旧很是感动。

  主持人:这一瞬间,让你对基层工作产生了哪些新认识?

  梁露霜:之前总觉得,基层工作得“办成事”才算有价值。但这件事让我发现,很多时候村民找我们,不只是要一个结果,更想要一个明白。虽然没帮张大哥拿到补贴,但我问了镇里和村里,把“为什么不能补”的政策讲清楚,他也是认可的。这让我明白,基层工作里,耐心沟通、把政策说清楚,和帮村民解决问题一样,都是让工作落地的关键。

  高迪优:在基层,有时难免因误解而遭遇冷眼。但当我看到村“两委”始终用最热情、最平和的心态去处理村民关系,那个瞬间重塑了我对基层工作的理解。过去,我以为基层工作只是执行政策、发展产业、完善基础设施这些“硬指标”。如今,我意识到,基层工作更要有暖人心这项“软工程”。一次用心的入户走访,一次俯身倾听,有时比一沓文件更有力量。

  黄钰:那个瞬间给我带来了强烈的情感冲击。一方面是面对决口时的焦急与责任感,之前我总觉得修水渠是一件不起眼的小事,但那一刻我体会到,这件小事连接的是村民的“饭碗”,是村民们一年的希望;另一方面是缺口堵住后的自豪与成就感,看到村民们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为民办实事”在这一刻不再只是一句口号,而是让我真正融入这片土地的有力实践。

  主持人:经历这样的难忘瞬间,让你的内心发生了怎样的改变?是否更加坚定了选择基层、服务乡村的初心?

  梁露霜:之前我认为,服务村民就是要完成任务,但张大哥那句“没事”让我意识到,我的付出哪怕没办成事,也能被看见、被惦记。这件事更坚定了我扎根基层的初心。之前偶尔会因为办不成事焦虑万分,觉得个人力量太小,也会怀疑自己能不能做好乡村工作。这个瞬间让我明白,服务乡村要带着真心和村民打交道,哪怕只是帮他们问清一个政策、倾听一次诉求,只要把心放在村里,就是有价值的。

  高迪优:在那之前,我的工作模式很大程度上是“办公室导向”和“任务导向”,上级要求什么就去执行什么。亲历了几次“疑难杂症”处理后,我意识到,真正的问题和需求都藏在田间地头,只有“主动下沉”,才能掌握大量在办公室里无法获得的一手信息,而我的工作,也从被动响应变成了主动发现。之前做工作,我总会想着要干点大事,做一个能立竿见影的大项目。但在与村民的一次次沟通中,我逐渐明白了,赢得信任往往始于解决一件件与群众切身相关的小事,看起来微不足道,但每解决一件,我和村民之间的信任就加深一分。把这些小事解决好,再推动人居环境整治、土地流转这些大事时,阻力小了,支持的声音也多了。

  黄钰:这个瞬间让我体验到了被需要的幸福。之前来到基层,更多是带着响应号召的热情和锻炼自己的期待,偶尔会因工作琐碎而迷茫。但修渠那天,看着清水流进农田、村民露出笑脸,我突然懂了:基层工作的初心,不是喊口号,而是帮村民把“盼的事”变成“成的事”。这份经历让我不再纠结未来要做什么,而是专注现在能为村民做什么,也让我更坚定了扎根乡村、服务村民的选择。

  宣慧聪:我们常说要为人民服务、实现人生价值,但这些宏大的词汇在现实中有时难免显得遥远。直到看到张德怀老人摩挲着党员户牌子时那郑重的神情,才让我真切地触摸到了“党员”二字的重量,那一刻,抽象的概念开始变得具体,也让我在日常工作中更加自觉地争当示范:认真完成每一项任务,主动走进村民家中,倾听他们的真实需求。在一次次的走访和交流中,我们之间的心贴得更近。我将继续扎根基层,和村“两委”、党员群众一起,把杨野河村的幸福故事写得更久、更暖。

  本报记者 尹丹丹

责编:马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