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多元共治”破题,让旅居更安心舒心 —— 访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张光彦
2025-10-24 09:05: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随着四季候鸟式旅居成为新潮流,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凭借温暖气候与独特民族风情,每年吸引数十万“候鸟人”短暂栖居,2024年冬,居住超两周的省外旅居者达68.08万人。如何破解候鸟旅居群体的管理服务难题?近年来,西双版纳州以“多元共治”破题,将党建引领作为治理核心引擎,让旅居西双版纳更安心舒心。记者就此专访了西双版纳州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张光彦。

  记者:张部长,西双版纳州针对提出的候鸟群体“多元共治”模式,核心内涵是什么?

  张光彦:“候鸟群体”的高频流动特性,带来了基层治理挑战:一是管理服务精准度不足,公共服务瞬时压力激增;二是本地与旅居群体的文化适配性待提升;三是治理资源与需求匹配存在落差。对此,我们构建了“四维联动”的“多元共治”体系。

  组织强基,重构乡镇(街道)村(社区)行政区划,搭建“五级党组织治理体系+五级包保机制”,推动资源下沉与多元主体协同,夯实治理根基。

  阵地提质,围绕“候鸟”生活需求,完善医疗、托幼、养老等基础设施,打造功能复合的社区服务阵地,依托边疆党建长廊先行示范区建设,以党组织引领打造乡村示范村寨,推动旅居群体从城市社区向乡村流动转移,打造乡村旅居、边境幸福旅居等西双版纳旅居品牌,不断提升宜居体验。

  共治赋能,吸纳“候鸟”居民进入治理架构,建立议事平台与志愿服务队伍,实现“外来人口服务外来人口”的自主治理,同步盘活旅居人才资源,以人才优势为治理工作注入动力。

  文化融情,以“五邻”模式开展文化活动,培育文体队伍,促进“候鸟”人群与本地居民文化交融,增强社区归属感。

  记者:您提到盘活旅居人才资源助力治理,能否结合具体举措与成效谈谈?

  张光彦:旅居群体中包括大量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的专业人才,这是基层治理的“隐形财富”。我们通过“建库、搭台、赋能”三步法,推动人才价值转化。

  精准建库,制定《关于充分发挥旅居人才作用的实施方案》,按照“属地为主、行业为辅”原则,依托“党员+N”网格治理体系,通过“线上申报+线下摸排”结合,分类建立教育、医疗、文旅、科技、管理5类旅居人才信息库,目前已收录408人。

  搭建平台,建成5个“候鸟人才驿站”,定期举办供需对接会、行业座谈会,打通用人单位与旅居人才的对接通道。针对民生与产业需求发布首批岗位计划,已促成24名旅居人才在教育教学、临床诊疗等领域实现“精准上岗”。

  保障赋能,将旅居人才纳入州级人才服务体系,支持其申报院士专家工作站等创新平台,同等享受科研扶持、子女入学等政策。构建“15分钟人才服务圈”,提供政策咨询、项目对接等“一站式”服务,让人才“安身更安业”。

  记者:在促进旅居群体与本地村(居)民融合方面,目前呈现出哪些新变化?

  张光彦:融合的核心是文化认同,我们以“活动为桥、组织为纽带”,推动两类群体从“陌生”到“熟悉”、从“尊重”到“共融”。

  一是活动聚人心。以春节、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为契机,依托党群活动阵地,打造“邻里文化节”“民族美食汇”等特色活动,让旅居群体感受本地文化魅力;同时鼓励“候鸟居民”分享家乡文化,形成“双向交流”氛围。尤其在乡村旅居中,“做傣家人、吃傣家饭、住傣家楼”已成为旅居群体深度融入当地生活、与本地村(居)民建立情感联结的共识。

  二是组织强纽带。支持培育书法、舞蹈、摄影等各类文体协会,目前全州村(社区)文体队伍中,95%以上的队长、指导老师由旅居居民担任,他们已成为文化活动的“主力军”。模式已初见成效,以嘎栋街道万景社区为例,通过“五邻”聚力模式,开展理论宣讲“聚”邻、志愿服务“助”邻等活动,实现“文化活动常态化、邻里互动日常化”,社区矛盾纠纷同比下降30%,居民满意度显著提升。

  记者:下一步,西双版纳在深化“多元共治”模式上有哪些具体部署?

  张光彦:我们将从“精准化、广覆盖、深融合”三个方向发力,推动模式升级。

  治理体系升级,在现有“五级党组织治理体系+五级包保机制”基础上,细化旅居群体分类管理标准,针对短期旅居、季节性旅居等不同群体制定差异化服务方案,同时推动社区网格与旅居人才信息库深度联动,实现治理资源精准匹配。

  人才效能释放,扩大旅居人才岗位计划覆盖范围,从教育、医疗卫生领域延伸至文旅融合、乡村振兴等重点领域,增设“候鸟人才”创新创业扶持政策;升级人才驿站服务功能,新增线上技术指导、远程项目合作等服务,让旅居人才“离乡不离心、流动不流失”。

  文化融合深化,将“五邻”模式从社区向乡镇、景区延伸,打造“候鸟居民+本地群众”共办的民族文化体验季、旅居生活分享会等特色活动;推广曼广、三曼等旅居村建设经验,建设“旅居文化展示馆”,收录候鸟群体的生活故事与创作成果,进一步增强旅居群体的归属感与本地居民的包容度,让“多元共治”真正成为西双版纳留住“候鸟”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多元共治”的持续深化,让西双版纳不仅成为“候鸟”的“旅居地”,更成为他们的“第二故乡”,这也是我们留住游客、打响品牌的核心竞争力。

  本报记者 周晶

责编:孟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