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喝一锅粥、同饮地头水,真正走进老乡们的生活,就能让他们愿意相信我、跟着我走出大山、走出贫困
前两天去下南乡走访贫困户,我又到了老韦家。脱贫后的老韦兴冲冲地从冰箱里拿出牛肉,还抓来一只鸡,说一定要给我做顿好吃的。我赶紧拦住他,“您别客气,我看看就走”。
下南乡是全国唯一的毛南族聚居乡,老韦一家是地地道道的毛南族,说毛南话。语言虽然不通,但这并没影响我和老韦的友谊,我们的情谊还要从十几年前的一锅玉米粥说起。那是我第一次到老韦家走访。天刚亮,我和同事买好肉、菜、小笼包,打算带到当地群众家里吃。
村子坐落在群山环抱的石山弄里,石漠化严重。我们走了3小时的山路,中午才赶到老韦家。由于没看到他煮饭用的锅,便让同行的村干部帮我当翻译问他,“你们平时都吃什么呢?”老韦面露难色,犹犹豫豫地端出来一口老锅——稀稀的玉米糊,凉了后,表面上结了一层玉米膜,上面还落着一些火灰。
原来,看我们从县里过来,老韦没好意思把吃的东西拿出来。我跟同事们说,咱们每人喝一碗吧,把带来的包子和肉等留给老韦和家人。老韦一家不住地感谢。后来,只要下乡进村,我都尽量带着食物上门,跟当地群众一起吃玉米粥,喝地头水。
后来,老韦成了我最坚定的支持者。在村里推行帮扶措施,他总是第一个响应,还带动身边不少群众。那一次让我明白,语言不是障碍,只要你真心实意与老百姓打交道,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工作就好开展。
前几年,发动下南乡古周村的毛南族群众改种广豆根和沃柑时,祖祖辈辈都种玉米和红薯的村民们不同意,我知道要想让他们接受我,得想办法和他们打成一片。
毛南族群众热情淳朴,尤其喜欢饮酒。我便从县城买了些猪肉,带上几壶米酒和基层干部一起来到古周。那天,村里一家来了一个代表,好客的村民们把煮好的肉放到篮子里,用绳子吊到房梁上。大家每人喝一碗酒,喝完才能放下篮子吃一块肉。几次下来,有村民们拍着我的肩膀说,“感觉你就像家里人一样”。正是这份信赖,让村民们放下了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种下我们甄选出的经济价值更高的农作物,如今他们已摆脱了贫困。
虽然语言沟通不畅,但同喝一锅粥、同饮地头水,真正走进老乡们的生活,就能让他们愿意相信我、跟着我走出大山、走出贫困。
(作者为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广西环江县科技副县长,本报记者李纵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