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浙江省宁波市葛家村,犹如走进一个艺术创意空间。在这里,一家仙人掌酒吧吸引了十里八乡的年轻人,一间手艺馆让不少外国人慕名前来学习竹编等传统技艺。村子之所以“酒香不怕巷子深”,要归功于全村村民,他们是自己村落的设计者,也是美丽乡村的建设者。
葛家村的发展变化,在开始阶段离不开外界的帮助。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丛志强和团队在这里开展了一场“艺术家驻村”试验,尝试解决乡村的环境整治、振兴发展等问题,激发村民内生动力。在他们的帮助下,村里一点一滴发生了可喜变化,村民看在眼里,也落到了行动上。他们积极发挥创意、改造村庄。在丛志强看来,自己做得并不多,“只是为村民赋能,激发出他们本身的创造力与积极性”。
艺术的火花点燃了葛家村的发展热情,反映了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了大家对亲身参与村子发展的积极反馈。这不禁让人思考:如何为乡村赋能,怎样更好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发展热情?
为乡村赋能,前提是唤起村民的主体意识。以前往往是“干部干、村民看”,现在是村民主动参与村子建设。外部帮扶起到的主要是引导作用,艺术下乡、艺术家驻村不是仅图一时热闹,而是以艺术的方式给群众带去启发,让他们懂得如何认知美、欣赏美,进而追求美、创造美,带动乡村发展势头。如今,艺术的种子不断孕育生长,“艺术化”的葛家村发展脚步日益稳健。
为乡村赋能,关键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让村民在感受变化中鼓足干劲。不久前,笔者在江西省宜春市万载县黄源村听到这样一个故事:第一书记刘永驻村后,鼓励村民用土法酿造水酒,但应者寥寥。于是他自费购买村民的3500多斤土酒,在一次全省举办的旅游活动中当起了“店小二”,短短一天时间便销售一空。他趁热打铁,发展了几个酿酒大户作示范,带动作用明显。如今,黄源土酒已经打响了品牌,成为村子致富的“金钥匙”。可见,努力改变村民观念、增强群众能力,在发展过程中激励他们主动作为,在乡村振兴中找准自我定位、放大自身价值,才能让致富的内生动力持续迸发。
为乡村赋能,也要注重在精神文化层面加以推动,让乡村振兴的经验在更大范围内借鉴和共享。在葛家村时,笔者赶上了一场送行会,13位村民受邀去贵州的定点帮扶村交流,各自带上了自己满意的创意产品。把葛家村的经验送出去,再把刺绣、木工、酿酒等手艺带回来,定点帮扶让双方都有收获。这也说明,有了文化引领,结合本地实际,无论在沿海地区还是偏远山村,都能产生发展新思路,蹚出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乡村振兴道路怎么走,只能靠我们自己去探索。尊重农民意愿,调动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葛家村和黄源村的实践给人以启示。相信在广阔的乡村大地上,一定能涌现出更多更好的发展实践,呈现出多样多彩的美丽乡村范本,让广大乡亲们对过上幸福生活充满信心、充满干劲,让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