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把老百姓真正当成亲人,与群众共冷暖,工作就更接地气,解决问题就更主动
我是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滨海镇党委书记。几天前,我再次来到镇里的益寿德养老院,见李忠领大娘的气色比半年前好了很多,也愿意说话了:“你看,我们四人生活起居都有人照顾,比在家好多了!”
“当娘的治不了他们的病,但能让他们不难受,少遭点罪,我也就知足了。”记得第一次见到李大娘时,老人一直抹眼泪。75岁的她刚刚为三个儿子擦洗完身体,累得满头大汗,两只手微微颤抖。
李大娘是滨海镇西河楞村的村民,三个儿子患有先天性肌肉萎缩症,30多年来,老两口东借西凑,先后到北京、上海等地大医院求医问药,但都没有效果。2006年,老伴儿离世,李大娘独自挑起种地、照看儿子的重担,困难可想而知。
了解到李忠领老人一家的情况后,我立刻召集相关部门和西河楞村的村干部商讨救助方案。送慰问品和现金不是治本之策,必须给他们一个长久的生活保障。我和同事们多次到区里找相关部门协调,最后在民政部门的支持下,由镇里兜底,李大娘带着三个儿子都住进了益寿德养老院。养老院为他们配备了专门的护工,母子四人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
李大娘每次见到我,都拉着我的手,激动得连连道谢,“这仨孩子是我的命根子,要是没有你们的帮助,我真不知道怎么办啊!”
李大娘一家的问题解决了,也给我们上了一堂课。要解决好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基层干部不能光动嘴,还要勤动腿。只有真正深入每个家庭,和群众促膝交谈,才能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想方设法帮他们解决问题。
为了精准解决更多群众“急难愁盼”的民生问题,滨海镇成立了一支镇村帮扶专员队伍。后来,镇里又建起“老年幸福院”,把生活困难尤其是有伤残、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陆陆续续接进幸福院。
近年来,在基层干部的帮扶下,越来越多的群众解决了生活中的困难,露出了笑脸。只要把老百姓真正当成亲人,与群众共冷暖,工作就更接地气,解决问题就更主动。 (作者为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滨海镇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