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义(左)在村民家走访。
余塘村位于江西省横峰县港边乡东北部,是我在基层工作的第一站。2019年10月,我来到余塘村担任党支部书记助理,一年后,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后来又当选为村委会主任。
刚到村里时,我每天都坚持入户走访,可常吃“闭门羹”。老书记告诉我,村民白天基本都在外务工,最好晚上去。
晚上走访,面临的最大难题是“怎么走”。一到晚上,村里漆黑一片。我暗下决心,一定要解决群众夜间出行的问题。我带头掏出3000元,还通过村民集资、上级扶持等方式,筹得资金12万余元,在村庄主干道上安装了141盏太阳能路灯。
如今的余塘村,晚上就跟白天一样,饭后出来散步的人多了,聚在村委会跳广场舞的大妈们也多了。干部和村民互相接触、了解多了,关系加深了,群众工作也更好做了。
在村里工作,要为群众多做好事,你才能扎得深。但做好事也是有技巧的。以前,我认为只要是有利于群众的事,哪怕我们替群众拍了板、做了主,群众肯定也会大力支持的。但现实给了我一个下马威。
2020年,余塘村推进厕改工作,群众不支持,改厕率处于全县的末位。作为村里厕改工作的负责人,我心急如焚:明明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为什么群众会反对呢?通过上门走访,我发现了问题的症结:我们有时考虑的是开展工作是否便利,而忽略了群众的感受。在找出问题的症结后,我将征集到的群众意见纳入到厕改方案中,针对不同的村组、地理条件、厕所类型,制定了不同的厕改方案。截至目前,全村改厕率达到了93.6%。
还有,涉及到村民增收的事,再难也要去试试。村民的经济收入主要靠外出打工和种水稻。可是,村里的地以山坡地为主,人均可用耕地不足0.3亩。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尝试了“飞地”模式,租赁了邻近村闲置的100余亩土地分给村民种,人多田少的难题解决了。但由于我们经验不足,早稻产量和村民收入还是不理想。
吃一堑长一智。我上门向种粮大户请教,还邀请县里的农业专家到村里调研。结合村里的情况,对村里的晚稻种植进行了科学的规划。通过改良晚稻品种,优化晚稻种植、收割、销售等环节,实现了晚稻产量增收,有效增加了村民收入。2021年,我们继续做大水稻产业,对村里的水田进行整合优化,扩种水稻140余亩。
两年多来,为了能让村民的生活更加美好,我尝试了很多办法。比如,做活玫瑰花经济、引进170亩油茶种植和5亩左右的艾草种植项目、在刘源村小组创建乡村振兴基金会……村民的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我在基层锻炼两年期满了,却不舍得离开。在面对回机关工作还是继续留在基层的选择时,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我觉得,我的“乡村大学”仍未毕业,我要继续将光和热洒在余塘这片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