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是地处赣西北丘陵地区的一个小村庄。春节期间,家乡大龄男女青年的婚恋问题无疑成为村民们在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之一。
在农村,26岁以上未婚就会被视为大龄未婚青年,其家人必然处于极大的焦虑状态中,尤其是父母的焦虑感最甚。这样一来,大龄男女青年返乡期间逃不掉躲不开的事情必然是父母的催婚与各种相亲会。笔者作为一名大龄未婚青年,既切身体会了父母群体的思想现状与行为逻辑,又借机观察了同龄群体的婚姻状况与心理动态,颇有感慨。
走近父母,会发现“子女未婚”是父母群体共同的心病,在帮子女完婚的心愿达成前,会以各种积极行为来表达内心的焦虑感,比如催婚、抱怨、安排相亲等等;走近同龄群体,会发现面对父母的催婚,大龄青年并不是麻木不仁反而深感“单身有罪”,虽然他们在行动上安抚父母的焦虑感,在心理上却十分抗拒这种婚姻观念的代际差异。
笔者曾在一些农村调研发现,为了在婚姻市场上挑选到优质青年资源,很多父母早早就开始为初成年(18~21岁)的子女张罗婚事,由此该地区早婚现象突出。但笔者家乡农村青年的结婚时间却越来越晚,开始出现晚婚趋势,尤其以大学毕业生群体(27~32岁)为甚。
这种有晚婚迹象的农村大龄单身青年,一般都会被父母催婚从而进入相亲大军的行列。近年来,在这个本该自由恋爱的现代农村社会,“相亲热”现象却越来越突出,引人深思。笔者春节回家,在走亲访友过程中也听闻与目睹了一些相亲故事,其中不乏父母到处托人介绍对象、子女疲于各种相亲会的案例。
28岁的小明大学毕业后在温州一家猎头公司工作,去年开始与朋友一起创业,个人事业可谓刚刚起步。可是小明父母对其婚姻大事焦急不安,近两年来频频动员亲朋好友帮忙介绍合适对象并安排相亲。
今年春节回家,小明相亲数次,仅笔者听闻的就有三次:第一次是小明返乡的第二天,家人安排其去一个稍偏远的乡镇见一个女孩(23岁),了解后发现对方刚读研究生,女孩直言是家里人非给安排的相亲,最后小明尴尬离开,没想到来回路程耗了一个下午时间却是这个结果;第二次是小明初中同学介绍的女孩子(27岁),是一家深圳外贸公司职员,本科学历,他们两人之前有过微信交流,这次是正式见面,小明觉得女孩活泼开朗甚是满意,但在交流中发现二人有共同的朋友圈子,担心万一将来闹别扭会面临众多指责,迫于这样的压力小明主动放弃;第三次是小明的堂姐夫介绍的一个女孩(30岁),她是县城的一名小学教师,当天上午小明匆匆赶到相亲地点,但女孩最后并没有出现。
小明告诉笔者,他从两年前就开始了类似这样的相亲。每年春节回来都要面临父母安排的各种相亲,从年前到年初,一有机会就要去相亲,否则总是免不了父母的抱怨与唠叨。
“我在外面工作,周围大龄单身青年一大把,不觉得有什么。可是我每年一回家就跟犯罪一样,不相亲总感觉对不住父母与亲戚朋友。我大姐32岁了,我也28了,家里两个大龄单身青年,把我爸妈快愁死了!还好我二姐去年结婚生了小孩,稍微缓和了一下家庭矛盾。”小明感慨自己回家总是充满“犯罪感”。
小明所谓的“犯罪感”,其实反映了当前农村青年的一种矛盾心理状态。对于相亲过程中的农村大龄单身青年而言,这种矛盾心理主要体现在:行动上接纳相亲,心理上排斥相亲。那农村大龄青年怎么会产生“单身有罪”这种矛盾心理状态呢?
一方面,农村大龄单身青年之所以接纳相亲,原因有二:一是对于父母的一片苦心,农村大龄单身青年是有压力感与愧疚感的,于是在适当情况下还是配合父母的相亲安排,正如笔者的闺蜜芬芬(28岁)所言:“有时候也是被我妈逼得没办法才去的。她三天两头地托人安排相亲,我若是不去她老人家说她还要被人‘骂’。这两年,父母的头发明显白了许多,感觉挺心酸的,甚至觉得有点对不起他们”;二是他们最初并不反感相亲,反而是抱着“说不定就遇到合适的”积极心态,邻家小琴(30岁)在县城检察院工作,尽管父母和亲戚总是唠叨个不停,她也并不排斥相亲,“在村里我都是奔30岁的老姑娘了,有空就去见见面呗,说不定就碰着合适的对象了。”可见,在这两种因素下,农村大龄单身青年在行动上是接纳相亲这件事的。
另一方面,随着相亲次数的增多和明显缺乏筛选,农村大龄单身青年对父母催婚相亲又表现出排斥心理。父母托亲戚帮忙介绍,通常会自主降低要求,以求基本满意进入“下一步骤”。在这种宽松心态之下,父母未理性深入地了解情况,也缺乏与子女之间的有效沟通,往往是以父母满意、子女不满意告终,从而导致多次相亲无效,就算是相亲成功,也难免因为没有事先深入了解懊悔,笔者一个远房表弟,大年初十与相亲后“闪婚”的妻子吵架后离家出走了,惊动了整个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