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车从河北省邢台市市区出发,沿着蜿蜒的红色旅游专线“抗大路”向西行驶,行驶到抗大路与平涉线交汇处,一副风光旖旎的乡村画卷徐徐展开,这里就是远近闻名的红色村庄——浆水镇前南峪村。
前南峪村山场
1940年11月,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以下简称为“抗大”)从山西黎城迁到邢台市浆水镇一带,校部驻前南峪。广大干部、学员肩负着抗日救国、民族解放的使命,在这里学习、劳动、战斗,谱写出一曲曲壮丽的乐章。抗大在这里先后开办了三期学员班,培养了1.8万多名军事、政治干部,邓小平、刘伯承、罗瑞卿、彭德怀、滕代远、何长工、张际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工作战斗过,为夺取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光阴荏苒,抗大总校虽然离开了前南峪,但其光荣传统与革命精神早已深深扎根于这片充满激情的土地,像一盏灯照亮了山区人民的奋进路。为了统一思想和认识,提高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我们村的党员们会在每月15号参加主题党日活动,一起学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科技知识、各地的新经验等,总结和商讨已经或将要开展的各项工作,提出符合本村发展模式和发展特色的意见和建议。自1964年1月15日开展以来,59年不曾间断。
上世纪60年代以来,在村党组织的带领下,我们村男女老少继承发扬“抗大”精神,一起治理荒山、植树造林。经过几十年的努力,这里变成了“太行山最绿的地方”。如何将绿树变成村民们的“摇钱树”?我们村搞起了特色种植,先后请来以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为代表的150多位专家,帮助村里种植品优价高的果树。现在,果树种植和果品加工已经成为村里的支柱产业。近年来,我们又将村内山、水、田、林统筹开发,打造了前南峪生态观光区,引植30多种国内外树种,建起万邦珍果园,让大山在“绿”的基调上,也能拥有更加丰富的色彩。
靠着发展林果业和生态旅游,2022年我们实现了全村社会总收入1.84亿元,集体纯收入2160万元,人均纯收入1.86万元。80%的家庭从事农家乐、旅游观光、生态采摘等绿色产业,村民变成了闻花香、摘鲜果、吃“旅游饭”的新式农民,全村群众的生活水平也一年一个新台阶。
大山绿了、村子美了、百姓富了,我们更加注重对“抗大”精神的传承和弘扬,在南山坡上建成了“抗大”陈列馆,以及滕代远、何长工故居等,先后获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爱国拥军模范单位、全国文明单位、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百佳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等多个荣誉称号。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这既为我们指明了工作方向,也让我们深觉肩上的责任和担子更重了。重任在肩,必须奋斗不止。前南峪村将继续发扬“抗大”精神,从基础设施提升、精神文明创建、人居环境整治等方面入手,大力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进一步推进红绿融合,让抗大红色资源焕发出更大的光彩。
河北省邢台市信都区浆水镇前南峪村党委农村党支部书记 郭静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