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健代表:边境瑶山“找水记”
2024-02-23 20:55:00  作者:通讯员 胡涛 盘东胜 张桥生 本报记者 聂伟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盘健(左一)带着干部群众在项目工地上干活。胡涛 摄

  “翻越几重大山,修一条9.5公里长的百香果‘直饮水管道’,这么大的工程,能成吗?”2月20日,在中越边境的云南省红河州河口县瑶山乡,一处项目施工现场,一名瑶族群众追着全国人大代表、瑶山乡党委书记盘健“开吵”。

  “这个项目,我们跟相关部门、专家反复论证、推敲过了,肯定能干成!”盘健笑眯眯地回复。

  三言两句,把群众说得眉开眼笑,盘健转头对记者解释起“开吵”背后的缘由,“从来没干过这么大项目,群众有些顾虑很正常!”再就是,施工中占用了少数群众的地和农作物,对于这部分群众,当干部的要受得了委屈,要想着怎样做能让他们心和、气顺。

  从项目立项到开工,最近几个月来,类似的“地头吵架”“项目咨询会”“工地调解会”,盘健开了很多场。不管工作多忙,他每周都要扎进项目现场,抓进度,及时排解问题,疏通群众顾虑,“是好事更要办好,办到群众心坎里去!”

  这是今年河口县唯一一个以工代赈项目,投资达600万元。而对于盘健来说,还有一个特殊意义:这是他履新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后,为群众办的一件大实事。

  去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团审议时强调,“要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积极延伸和拓展农业产业链,培育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盘健把嘱托牢记心间,从北京回乡后,把全乡58个村民小组跑了个遍。他还将每周二定为“乡村联合办公日”,要求乡镇干部职工全部挂联村组和农户,组织开展“干部大遍访”活动,摸清全乡的产业“家底”。

  在大遍访中,牛塘村的种植户李连光跟盘健“倒苦水”:村里去年引进了百香果产业,但灌溉使用的还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挖的沟渠,因年代久远,部分沟段损毁,产业受到水源严重制约。

  群众的难点就是工作的重点。盘健带领乡、村两级干部实地踏勘、扩大水源。他们一头扎进深山,一路寻找。经过将近一个月的跋涉、比选、标注,去年4月,他们从多处水源地中,确定了一处最合适的。

  然而,站在汩汩清泉前,大家既高兴又犯难:山道弯弯,水源到灌溉地,要翻越几重大山,怎么引呢?“给水源地装一部‘能上下山的电梯’,把水提回村里去。我来想办法!”盘健的表态,给大家吃了定心丸。

  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盘健召集班子开会商定后,开始立项。他带着项目书,一次次跑州、县相关部门,反复找专家论证。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向上级争取到了一个投资600万元的以工代赈项目。

  去年,瑶山乡百香果种植面积达2000余亩,年产量达3500余吨。“这个项目,现在进度已经进展了三分之一左右,争取今年投入使用!”盘健告诉记者,项目一头连着山里的水源地,一头连着群众的“致富田”,涉及牛塘村等12个村民小组、土地6500余亩。项目建成后,相应片区的百香果可以彻底“喝饱水”,助推全乡百香果产业再上新台阶,让小小百香果蜕变成为边境民族地区群众致富的“黄金果”。

  除了百香果,还能种点啥?“种不种、种什么,群众事得群众说了算!”盘健思路很清晰。他通过一场场代表会、一次次火塘会、一个个党员会、一次次联合办公会,凝聚干部群众发展合力。眼下,瑶山乡围绕“龙头带产业、产业延链条、链条成集群”发展思路,建立“种植、加工、销售”全链条服务机制,带动茶叶、果干加工、瑶绣、瑶药、瑶茶等民族特色小产业。全乡参与“双绑”企业和专业合作社10个,带动有产业发展条件的农户1445户5800人,各村寨也通过“党组织+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壮大了集体经济。

  今年全国两会召开在即,为今年上会准备了啥?通过过去一年的走访调研,盘健今年将带着“加大边疆山区产业振兴和文化振兴支持力度”“持续推进兴边富民”“加快河口沿边产业园建设”等方面的建议上会。他告诉记者,瑶山乡去年以“边疆党建长廊示范带”和“党建引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为总抓手,整合强边固防“四位一体”、现代化边境幸福村等项目,打造“瑶山党旗红、边疆心向党”党建品牌,推进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创建,构建“固边、稳边、兴边”新格局。

  早春的阳光,投射在瑶山乡的山坳里,产业丰富植被葱郁,瑶族民居错落有致。曾经的穷山恶水如今已是青山秀水,全乡32个边境村寨均已建成为“现代化边境幸福村”。谈起瑶山未来,盘健信心满怀,“撸起袖子加油干,让群众鼓足钱袋子,过上甜日子,守好国境线!”

责编:俞玺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