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我来到河南省邓州市张楼乡大丁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刚到村那会,我跟着村干部们串门入户。每到一家,乡亲们说起娃儿教育,就往外“倒苦水”,“问句作业写完没,娃儿就把门摔得震天响!”“说东偏往西,越大越犟!”听着这些唠叨,我心里很不是滋味。这亲子沟通的“疙瘩”,得想办法解开才行。
亲子沟通、情绪管理、网瘾预防……我把大伙儿的烦恼一条条记在本子上。村干部们却直挠头:“城里专家请不起啊!”我拍拍胸脯:“板凳咱摆好,专家我来请!”
话说得轻巧,做起来可不容易。我托同学、找老师,联系了好几个外地专家,但都因为时间岔不开,最后没能成行。在组织部门的帮助下,我请来了市里的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孙丽团队。针对大伙儿反映的问题,我和孙老师反复商量课程内容,最终达成共识:咱不说空话套话,就教怎么识网瘾、管情绪、化解矛盾,让亲子沟通重新顺畅起来。
老师请来了,关键还要把人喊来。我们趁着每月主题党日和村民小组会议,让党员和村民小组长帮忙宣传。入户动员时,丁婶警惕地问:“不会是卖课的吧?收钱不?”我赶紧笑着保证:“婶子放心,这是村里办的免费公益课,专程帮咱解难题的!”我还在村口发了宣传册,让更多乡亲知道信儿。
活动那天,村部会议室挤得满满当当。座位不够,老乡就从家里搬来凳子;空调不给力,大伙儿就摇着蒲扇听。“同学们知道为啥青春期情绪像过山车不?”孙老师一开口就把大家吸引住了。接着,孙老师带大家玩起“解绳套”游戏——一根麻绳缠成死疙瘩,家长孩子各站一边,只能动嘴不能动手。三分钟过去,疙瘩越拉越紧,有人急得直跺脚。
“绳子像不像你们说话?越吼越紧。”孙老师的话点醒了大伙儿,于是赶紧放低声音换着法子说,不到十秒疙瘩就解开了。“穿越雷区”游戏更热闹,娃儿们把问题写成“地雷”,指挥蒙着眼的家长走。听着“左一步、往前”的指挥,家长终于走到终点。一位妈妈感叹:“原来不是娃儿不听话,是我没说清楚。”
课后,家长们围成“板凳会”问:“以后有烦恼找谁?”见大家这么需要,我们建了个“妈妈聊天室”微信群,让返乡大学生轮流值班。家长有烦恼先来“倒倒苦水”,能解决的当场解决,解决不了的再找专家。天黑散场时,一位爸爸特意折回来,往我手里塞了两个大红苹果:“闺女,今天我家浩子头回喊我‘老爸’,以前都叫‘喂’。”这话让我眼眶一热,觉得啥辛苦都值了。
看着一张张笑脸,我心里压了很久的石头,总算落了地。这节“拥抱青春期”亲子课堂,实实在在让不少家庭的亲子关系拨云见日。我也更加明白了那句话:“把群众心上事,当成村里头等大事,治理就有了温度。”我提醒自己,得常常走到乡亲们的屋檐下,从他们的家长里短中,听出真正的需求,让服务变成一直在流淌的“长流水”。

田委民(右)入户了解村民子女教育情况。(作者供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