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2023-06-07 16:55:00  来源:乡村干部报网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曾经一度被认定为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宁夏西海固地区的龙王坝村,近年来通过开发农文旅融合,趟出了自己的乡村振兴模式;1991年村集体收入只有7000元的江苏太仓东林村,通过低碳循环生态发展,现在村级资产近3亿元……不论是西北,还是江南,许多村庄乘着乡村振兴这趟“复兴号”,绘就了自己的乡村振兴画卷。这些乡村振兴案例,在产业、生态等方面有哪些经验?发展中遭遇哪些共同困境?高校学子如何助力突破?

  6月4日,由江苏省农学类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主办,南京农业大学等承办的“2023年江苏省研究生乡村振兴案例大赛”,在东林村举办,来自北京、宁夏、江苏等高校的22支队伍参赛,带来22个乡村振兴案例。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董维春告诉记者,这22支队伍,从去年开始到全国多地村庄蹲点调研,聚焦乡村发展,结合自身所学,分析村庄发展难题并提出破题方法,践行“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殷殷嘱托。

  图为大赛现场。

  产业让乡亲“甜蜜”致富

  乘火车,换高铁……宁夏大学研究生苏贺,从宁夏出发,奔波30多个小时,来到东林村,分享她“智绘乡村小队”花一年多时间调研的龙王坝村乡村振兴案例。近年来,龙王坝村以“农村变景区、农民变导游、民房变客房、产品变礼品”为发展思路,村“两委”不断带领村民发展乡村旅游,走文旅融合发展的路子,持续提升农民经济收入,走出一条产业发展模式。龙王坝村通过三产深度融合、树立现代经营理念,村庄实现蝶变的故事,也给其他类似乡村予以启示。

  产业振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和“智绘乡村小队”一样,参赛队伍都聚焦“乡村振兴产业发展”主题。时下,西瓜正大量上市。来自北京农学院的“勇敢瓜瓜,不怕困难”队,携“甜蜜”而来:以北京老宋瓜王为例,分析西瓜产业发展路径。老宋瓜王位于北京市大兴区庞各庄镇,从上世纪80年代初宋宝森开始自主种植西瓜,2021年销售额边超过1600万。

  西瓜铺就村民“甜蜜”致富路的案例,让大赛评委们称赞。江苏蟹联网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明龙疑惑其他瓜农是否可借鉴该模式。“勇敢瓜瓜,不怕困难”队给出了分析研究:一方面,老宋瓜王与科研院校达成合作,在西瓜品种和种植技术上持续创新,最大限度保证西瓜品质。另一方面,不断开拓销售渠道,借助社群营销、网络直播等线上方式,让西瓜销往全国各地。

  北京农学院“振兴就看我们队”一上台,就打开手机系统,“直播”千里之外的蜜蜂们生长发育情况……科技助力,让农产品涨了身价。通过建设智慧蜂场,北京市房山区蒲洼乡蜜蜂养殖产业年收入达600万。

  图为大赛颁奖仪式。

  绿色赋能乡村振兴

  本次大赛承办地东林村,曾是苏南地区出了名的落后村。1991年,苏齐芳放弃自家企业,挑起村书记担子,带着大家干事创业。2021年东林村村民人均收入 4.5万元、村集体经济收益3100万元。2022年12月3日,东林“循环生态农业”登上央视《新闻联播》,“东林模式”凭实力出圈。

  “东林模式”是什么?南京农业大学“秾环东林队”深入东林村蹲点调研近两年,分享了他们探寻的东林村现代循环农业模式。比如针对秸秆量大问题,东林村集中回收,并加工制成养羊饲料。这些饲料可喂养4500头肉羊,节约粮食800多吨。东林村养殖业带来的大量猪羊粪,经处理发酵成有机肥,每年量产3000吨,用于全村的稻田和生态果园,使得全村化肥量减少了约60%。东林村就此形成了“一片田、一根草、一头羊、一袋肥”四轮驱动的循环模式。

  乡村产业绿色发展才能迎来金色收获。“这里的水稻田已经十多年不打农药、不施化肥了。”南京林业大学“双炭团队”谢林恩介绍。水稻田位于江苏省句容市戴庄村。在“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赵亚夫的带领下,17年来坚持使用活性炭和酒糟代替化肥农药。但是,能否保证粮食产量和效益、端牢饭碗呢?答案是肯定的。赵亚夫引进了生长期短、病虫害轻的“越光”稻新品种。如今的戴庄,水稻一季变两季。8月收割完越光稻11月能再收一茬。目前全村有3000多亩有机水稻。所生产的越光米一上市就销售一空,2022年戴庄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销售额超过2000万元。

  山顶育林、山腰栽果、山脚种粮……结合戴庄自身条件,赵亚夫还倡导循环种养模式。作为“规划师”的赵亚夫,为戴庄构建了水、稻、菜、草、畜于一体的农业生态系统。

  乡村发展要“美美与共”

  22个乡村振兴案例中,有成功经验,更有普性难题。比如农产品销售难。在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徐志明看来,当代农产品销售要与时俱进。随着人们社交方式的变化,大城市的社群文化日益增强,农产品不仅要会直播带货,更要构建自己的社群营销体系。“勇敢瓜瓜 不怕困难”队员宋展介绍,“老宋瓜王”的成功就在于,早在2018年尝试直播带货,取得不俗成绩。近年来陆续构建了社群营销体系,与“清华大学接龙群”等数个高端社群合作,精准培养忠诚客户。此外,还与商超、单位食堂和高档酒店合作,扩大社群规模和服务范围。

  人才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驱动力,但村庄怎么引才?又怎么留才?南京农业大学的“‘秾’家乐”队,在南京市溧水区晶桥镇芝山村调研时发现,芝山村破解人才难题的办法,是加强与高校合作。2022年9月南京农业大学(芝山)科技人才党支部成立,聘请镇村干部为乡村振兴指导教师,发挥科技+人才的创新驱动力,在保持传统试验基地技术示范、应用研究、人才培养等功能的基础上,摸索出了一条“炭基富硒产业”融合发展之路。同时,该地还将研究生培养目标、专业实践、毕业设计、科学研究意义与价值等与服务乡村振兴工作一一对接,真正实现技术落地,人才入村,目前团队毕业生龙国刚已就业于芝山村综合合作社,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贡献青春力量。

  乡村振兴更需要“美美与共”。在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宜兴市白塔村党总支书记欧阳华看来,这22个乡村振兴案例,无疑证实了通过产业、农旅融合等模式发展起来的乡村拥有巨大的潜力和可持续性,但,独木难成林,发展绝非孤立,先振兴的村庄不仅要思考自己下一步怎么走得更稳更好,更要思考如何进一步带动周边村庄发展。对此,不少村庄已迈出步伐。比如扬州大学“南通裕农实践团队”带来的平园池村案例,通过盘活村庄闲置资源、做活做大藕文化文章,年销售额超过3000万元。富起来的平园池村,与邻近村庄、城市、旅游景区等建立合作关系,联合打造更大规模农旅融合产业带,实现资源共享和互利共赢,携手奔跑在乡村振兴大道上。

  本报记者朱秀霞 尹丹丹 翟慎良

  本报通讯员 耿献辉

责编:尹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