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只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投身乡村发展,乡村产业才能兴旺、乡村文化才能繁荣,乡村才能真正成为更多人向往的地方。
坐落在镇江的江苏大学,是国内最早系统开展农机教育的高校。高校怎样将所学所研“写在大地上”?近日,记者专访了江苏大学党委书记李洪波。
记者:农业科技工作要突出应用导向,加快成果转化。江苏大学在与赵亚夫、魏巧等合作过程中,是怎样将所学所研“写在大地上”、打通科技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的?
李洪波:江苏大学是国内最早设立农机专业、最早系统开展农机教育的高校。强农兴农是江苏大学的初心,也是江苏大学的使命。自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共建工作开展以来,学校与江苏省句容市“共享发展机遇,共担时代使命”,探索出了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江大—句容”新实践,在服务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中展现担当作为。
党建引领,形成党建带共建、共建促党建的“双建”格局。搭建党委—支部—党员三级组织网络。推行“党支部+”模式。探索“共建现场有支部、技术攻关党员带”机制,培育“田间党建”“农场党建”“园区党建”等“党建+共建”样态。
强化科技支撑,推进丘陵地区特色经济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和智能化。发挥江苏大学在农业装备领域的学科优势,形成了丘陵地区特色经济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和智能化解决方案。引导学校涉农科技项目在句容示范推广。江苏大学统筹500万元学科发展基金开展丘陵山区特色经济作物智能农机装备研发,促进了句容葡萄、草莓、茶叶、稻米等产业高质量发展,经济效益显著。组建跨单位、跨学科专家服务团队,有效解决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机械化生产、有机肥施用、山地灌溉等农业生产难题。
协同培养农业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充分发挥学校科教资源优势,承接中央财政高素质农民培育项目,培训句容高素质农民140余人,在句容设立现场教学点14个。加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在后白良种场展示智慧农业技术,白兔徐村展示设施农业高效栽培和先进管理技术等。成立江苏大学乡村振兴干部培训学院,有组织开展县镇村三级干部培训。
记者: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江苏大学是怎么引导大学生投入乡村振兴工作的?有哪些创新?
李洪波:江苏大学聚焦乡村振兴人才需求,持续完善农机教育的教学体系、管理模式,“四维”聚力提升农业人才培养契合度。
聚力知农爱农人才培养。学校设立涉农专业奖学金,逐年增加涉农专项博士硕士招生计划,引导学生学农爱农、知农为农,在知行合一中深化江大学子的知农爱农价值塑造和情怀教育。
聚力深化教育教学方式改革。学校改造提升传统涉农专业,对接行业产业发展对人才素质、技能的要求,重构专业能力体系,建有金山英才班、高良润班、吴仲华班等拔尖人才培养试验田。
聚力创新人才培养。学校深入推进“一院一赛”“一院一品”实践创新赛事机制,创办的国际大学生智能农业装备创新大赛入选全国大学生竞赛排行榜,每年吸引近百所涉农高校大学生参赛,共话智能农业装备助力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
聚力提升农机教育国际话语权。学校成立农业工程大学国际联盟等8个特色化国际育人平台,与中国一拖、雷沃等农机行业龙头企业共建国际人才实践基地102个。
记者:在您看来,当下乡村振兴尤其是人才振兴要怎么做?
李洪波: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看乡村振兴需要哪些人才。我们明确了这样五类:第一类是直接从事乡村一二三产生产经营的有文化、懂技术、善管理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第二类是围绕乡村产业提供信息服务、技术服务、生产作业服务或掌握传统手工艺的实用型人才。第三类是面向乡村产业提供科技服务的各层次农业农村科技人才。第四类是提供科教文卫保等公共服务的乡村公共服务人才。第五类是党政管理需要的乡村治理人才。乡村人才振兴需要加强对这五类人才进行差别化的精准培训、培育和激励。
在人才培训方面,不同类型人才有不同培训需求。比如经营型人才,不仅需要掌握生产技术用以科学生产,还需要掌握市场信息和产销时机。同样是经营型人才,养龙虾的和种小麦的经营主体,需要掌握的技术与信息也千差万别。目前农村人才培训无论是学历教育还是非学历教育,都存在培训内容过时、手段落后、方式单一、对象不精准的问题。今后应注重发挥涉农高校在人才培训方面的作用,强化数字技术的应用,着重解决培训内容的时效性、培训对象的精准性,按需展开多层次分类差异化培训。
人才培训是一方面,全方位的财政金融扶持政策对乡村人才的培育同样具有重要作用。比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他们是商品化农产品的主要生产者和供给者,他们的经营规模是传统小农的数十倍甚至上百倍,也因此他们面临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也是传统小农的数十倍甚至上百倍,一旦风险爆发他们就可能面临灭顶之灾。因此,对这类经营型人才的培育,财政金融扶持政策对他们生产经营的保驾护航更为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