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大讲堂|打造“活着的村庄”
2025-03-20 11:36:00  来源:乡村干部报网  作者:陈锡文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特别提出了“两个持续、四个着力”。“两个持续”就是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四个着力”就是着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着力推进乡村建设、着力健全乡村治理体系、着力健全要素保障和优化配置体制机制。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既有紧迫的当前任务,也有长远的战略要求,要把它放在国家现代化的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来加以深刻认识。

  不能把乡村振兴局限于乡村的建设

  我国发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受制于人均资源不足,底子薄,历史欠账多等原因,“三农”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进程相比,农业现代化明显滞后,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难度不小。这正是党中央强调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一个重要原因。

  把乡村振兴仅仅局限为是乡村的建设,这是不对的。把乡村建设得更好,让农民生活得更好,这当然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但是不能把努力仅仅停留在这些方面,还必须认识到乡村具有和城市不一样的功能,而这种不一样的功能不仅是乡村自己所需要的,而且是城市发展乃至整个国家现代化建设都不可或缺的。乡村的三大功能,主要包括保障农产品供给和粮食安全,保护生态安全,传承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应避免把城市的规划、城市的建筑、城市的生活方式,简单地移植到农村,而应该着眼城市和乡村有不同的功能,着眼于怎么让各自功能得到更好发挥。如果把乡村的功能丢失了,那么对国家对民族的现代化都会带来危害。

  建设农业强国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我们现在所处的环境和过去有很大的变化,对我们14亿人的国家来说,这条航船在大海中航行,农业是最重要的压舱石。

  这几年粮食产量年年在提高,但是每年需要进口的粮食还是很多。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强调依靠自己保口粮,集中国内资源保重点,做到谷物基本增强,口粮绝对安全,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粮食安全,是食物保障安全,不只是口粮安全。农产品的供给、食物保障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有两个,一是总量不足,二是结构问题,虽然口粮充裕,但饲料、油料、糖料有明显缺口。要用长牙齿的保护措施来落实耕地的红线保护,并寄希望于不断的科技进步。

  中国式的农业强国前景是什么样的?我认为,应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依靠自己力量端好饭碗,第二是依托双层经营体制发展农业,第三是发展生态低碳农业,第四是赓续农耕文明,第五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人口城镇化问题上要有足够的历史耐心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个长期过程,农民在城里没有彻底扎根之前,不要急着断了他们在农村的后路,让农民在城乡之间可进可退,这是中国城镇化道路的特色,也是我们应对风险挑战的回旋余地和特殊优势。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但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在人口城镇化问题上,我们要有足够的历史耐心。世界各国解决这个问题都用了相当长的时间。但是,无论农民是在城市还是在城镇在农村,该提供的公共服务都要切实提供,该保障的权利都要切实保障。

  城镇化的路径,必须以县域为切入口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大多数农民更愿意在家跟前“一步远”就能就业,又能照顾家。这就需要把产业留在县里面,要有长远意识,努力创造条件,让产业到县里去发展。

  乡村产业必须以农为本

  乡村产业的发展,有一个最根本的东西必须把握住,就是必须以农为本,完全脱离农业来搞乡村产业,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长久不了。

  我看,乡村产业有四种。

  第一种叫延伸式的发展,产业链向乡村延长,通过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扩大农民的就业。这种产业必须要有相当的规模,单靠一个村庄可能是不够,可以通过几个乡镇甚至几个县来解决规模问题。

  第二种叫嵌入式的发展,就是从外部嵌入。农业是个很传统的产业,把最先进的当代科学技术运用到农产品生产,科技嵌入到传统领域,生产效率就会有极大的提高。

  第三种是替代性产业,主要是农业社会化服务,少数人用现代技术装备来服务农业生产,替代了大多数优质劳动力,劳动效率极大提高了。目前,全国整体上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面积大约在五、六亿亩地。

  第四种是溢出式产业,特别是发展乡村旅游。但是,乡村要建成和美宜居乡村才有内在吸引力,有些村庄从村头走到村尾,没有一户本村农民,农民的房子都租给了城里来的经营者。还有的村庄为吸引游客,就把它变成一个大大的游乐场,或者建了一堆仿古建筑,效果都不大好。只有打造“活着的村庄”,具有农村质朴的生活气息,才是旅游者想来体验要来感受的东西。

  陈锡文(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

  本报记者 周静文 整理

责编:乡村干部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