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始终将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作为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课题,创新实施“三管三联三服务”工作机制,有效破解流动党员“动向难掌握、活动难开展、管理难到位、作用难发挥、服务难跟进”等老大难问题,以组织纽带将流动党员凝聚成为推动深寻协作和乡村振兴的生力军,全面助力寻乌县高质量发展。
近日,记者就如何深化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专访了寻乌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钟琳。
记者:请问钟部长,寻乌县在提升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质效方面探索出的“三管三联三服务”实践路径具体指什么?
钟琳:我们依托深寻支援合作优势,以深圳市龙岗区流动党员党支部作为试点,在机制创新、组织建设、作用发挥上精准发力,探索形成“三管三联三服务” 工作机制,把流动党员党支部建设成为流动党员的温馨港湾。
“三管”,即“摸排纳管、结对帮管、机制促管”,通过抓实工作机制,让流动党员“流而有序”;“三联”,即“组织联建、资源联享、活动联办”,通过抓实组织管理,让流动党员“流而有家”;“三服务”,即“服务老乡、服务家乡、服务他乡”,通过抓实作用发挥,让流动党员“流而有为”。目前,全县建立流动党员党组织15个,其中党委2个, 党支部13个,纳管流动党员454人,相关创新做法得到江西省委组织部、赣州市委组织部的充分肯定。
记者:寻乌县如何做到让流动党员“流而有序”,请具体介绍一下。
钟琳:我们选定深圳市为参照系,以摸排纳管、结对帮管、机制促管为抓手,系统推进流动党员有序管理。在摸排上突出精准,开展“组织找党员、党员找组织、党员找党员”专项行动,建立流动党员动态管理台账,实现流动对象、时间、地点、联系方式“四个清楚”,落实专人每月定期联络,纳管流动党员454名。在结对上突出深入,今年分别成立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党委、驻深流动党员党委,在上海、厦门等地新建流动党员党组织3个,安排党员县领导挂点联系流动党员党支部,23名跟岗学习干部与湾区112名流动党员一对一联系,200余名科级干部与全县流动党员结对联系。在机制上突出创新,实行分类管理、积分考核、关爱服务三项机制,细分流动党员共性化和个性化管理要求,让流动党员知责尽责。
记者:以组织管理让流动党员“流而有家”,具体怎么落实的?
钟琳:我们按照“协同共建、信息共享、党员共管”的原则,促进支部建设、资源利用、活动服务合作不断深化。在组织建设上,龙岗区委组织部全力加强寻乌县驻深圳市流动党员党委的指导帮助,13个流动党员党支部与流入地党组织签订结对共建协议,变“单打独斗”为“协同作战”。在资源联享上,在活动场所设立红色文化专区,展示寻乌调查、“一馆七址”等红色资源,吸引流入地党员干部到寻乌调查纪念馆等地开展红色教育,2025年接受流入地党员干部到寻培训共60余场(次)3000余人(次),流入地在党建信息化等方面给予指导,实现优势资源互补。在活动开展上,响应实施“暖流行动”项目,分批次把流动党员纳入流入地教育培训计划,不定期组织开展学习交流座谈、专题党课讲座、专题理论辅导,让流动党员“离乡不离学”,全面提升教育成效。
记者:在作用发挥上,寻乌县如何引导流动党员在服务老乡、家乡、他乡上发挥作用的?
钟琳:我们紧密结合党员先锋创绩提升行动,充分发挥流动党员“桥梁纽带”作用。首先,搭建服务平台,依托流入地党组织,借助当地党群服务中心、社区服务中心等平台,为流动党员提供就业指导、法律援助、困难帮扶等服务,解决流动党员实际困难。近年来,全县流动党支部开展技能培训、法律援助等活动110余次,参与调解矛盾纠纷160余次,提供致富就业信息1100余条,带动家乡劳动力外出务工220余人。其次,搭建交流平台,结合“三会一课”等组织生活,定期组织流动党员座谈会、经验分享会等活动,促进流动党员共同进步。今年以来,全县15个流动党员党组织为流动党员开展活动共80余次,有效增强了党员凝聚力。此外,搭建作用发挥平台,引导流动党员为家乡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建言献策。近年来,流动党员帮助销售家乡百香果300余万斤、脐橙140余万吨、筹集教育基金520余万元。同时,综合采取设立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以承诺践诺为主要方式,引导流动党员主动亮身份、亮职责、亮实绩,积极参与流入地社区治理等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党员在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中发挥作用。近年来,流动党员参与当地志愿活动1600余人(次),为群众办实事170余件。
记者:下一步,如何深化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
钟琳:我们将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意见》要求,以高质量党建助力寻乌县高质量发展。接下来,我们会按工作区域、行业特性动态优化党小组,构建“流出地+流入地”联动网络,依托信息化党建系统把组织生活与岗位实践紧密结合,通过开展“微党课”“云端议事”“承诺践诺”等活动,让组织生活融入日常。同时,强化关怀激励,表彰先进、帮扶困难党员,把党组织建成流动党员的“温馨港湾”,确保党员“流动不流失、离乡不离党”,切实将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实际效能。
本报记者 林华维
通讯员 潘春泉 李政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