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在看到遵义县枫香镇花茂村引进的智能温控大棚种植技术时,对来自山东省寿光市的企业负责人说:“我到这里来,主要就是看中你们对农民的带动作用。大棚不错,希望继续努力。”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研究部署农业农村工作时,又两次提到了设施蔬菜产业发展的“寿光模式”。
今年初,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在参加山东省两会潍坊代表团审议时说,“寿光模式”主要是蔬菜产业的生产、销售、技术、会展和标准输出等改革经验,其本质是推动农业生产要素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优化配置,方向是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当前,在山东奋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大背景下,寿光要敢于担当作为,着力创新提升“寿光模式”,以构建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为核心,将设施蔬菜产业优势转化为乡村全面发展优势,蹚出乡村振兴的“寿光路径”。
通过一年多的调研和实践,寿光已有了相对清晰的路径设计。据潍坊市委副书记、寿光市委书记林红玉介绍,充分发挥设施蔬菜产业为寿光乡村带来的“业兴人旺”优势,坚持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全面振兴,以生产标准化、农业园区化、蔬菜品牌化、农民职业化、乡村宜居化、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方向,以推动城乡资源要素融合为手段,以推进产业升级、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为重点,推动寿光率先进入全域“共融共美”新时代。
基于乡村“业兴人旺”的科学决策
4月上旬,正是春暖花开时节,走进寿光市多数乡村,你会发现,这片乡村土地上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在设施蔬菜生产发源地孙集街道三元朱村,多次当选全国党代表、有“蔬菜大棚之父”美誉的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言语铿锵:“在咱们村,上世纪80年代末‘棚一代’艰苦创业,进入新世纪‘棚二代’开拓进取,如今则是‘棚三代’闪亮登场。村里1/3以上的年轻人回来了,其中不少是大学生。”
种菜收入有保障,操作管理智能化,产品销售电商化、品牌化,生活条件市民化……在寿光市市长赵绪春看来,这都是吸引年轻人回归的因素:“小两口管理一到两个大棚,应用智能温控、智能雾化、水肥一体等物联网管理技术,劳动强度大幅降低,技术和市场都有保障,年收入稳定在十几二十多万元。据不完全统计,在寿光的设施蔬菜生产专业村,已有约三成以上的年轻人开始选择回乡种菜。”
采访中发现,依靠设施蔬菜产业的强劲带动,寿光乡村可谓“业兴人旺”:设施蔬菜种植面积约60万亩,年产量达450万吨;2018年,寿光全市各项存款余额966亿元,户均突破15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627元;乡村人口开始回流,设施蔬菜生产专业村近年来常住人口逐年增加,汽车、家电等商品购买力充足;美丽乡村建设动能强劲,全市80%的村庄已达到山东省美丽乡村B类建设标准。
“因此,创新升级‘寿光模式’,就要尊重‘业兴人旺’的乡村实际,进一步放大设施蔬菜产业的带动能力,统筹城乡间财政投入、公共服务、人才资本、管理技术等各类要素资源,引导其流向乡村、润泽乡村,进而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以产业绿色发展、品牌发展、融合发展为亮丽底色,聚力打造环境美、田园美、村庄美、庭院美、人文美、服务美的‘六美乡村’。”赵绪春说。
“四化设计”持续放大蔬菜产业优势
第六代高标准冬暖式大棚、新材料薄厚墙冬暖式大棚、新型双层保温大拱棚、新型冬暖式阴阳棚、纹洛式智能玻璃温室……日前,记者在位于洛城街道的寿光市高新技术集成示范区穿行,十多种大棚建造方式让人目不暇接;棚内展示的上千种新品种、新装备、新技术,更让前来学习的参观者眼花缭乱、大呼过瘾。
“示范区根据功能划分为设施农业技术展示区、科研成果转化区、生物育种技术实验区、数字农业和节水农业示范区以及全国农民教育培训中心,旨在展示设施蔬菜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及销售新业态,在此可以用最短的时间全面了解感受国际一流的设施农业。”寿光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李秀欣自豪地介绍。
能够向全国输出技术标准和集成解决方案的寿光设施蔬菜产业,堪称“业内标杆”:自主知识产权蔬菜新品种达64个,新建大棚物联网设施应用率达80%,农民劳动生产率提升200%以上;累计认证“三品”农产品586个,蔬菜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9.5%以上;产业发展实现“大融合”,催生1100多家农字号企业,4A级蔬菜景区发展到5家,全国一半以上大棚有“寿光元素”,每年接待超过200万因“菜”而来的客人。
基于此,持续放大“标杆产业”优势,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不竭动力,已通过“四化设计”理念在寿光落地。生产标准化:寿光抓住农业农村部和山东省在此共建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的契机,已编制完成了37种蔬菜的54项生产技术规范。农业园区化:2018年以来,寿光新规划建设的18个重点园区,全面推广智能管控技术和区块链追溯系统,使每个大棚、每个园区都成为了“绿色车间”“绿色工厂”。蔬菜品牌化:以农发集团为龙头,探索高端直供、订单生产、专柜直销等销售模式,让寿光菜成为“健康菜、绿色菜”的代名词。农民职业化:开好“寿光模式”讲习所,用好“田间课堂”、“农民夜校”、党员远程教育等平台,开展30万农民大轮训;实施市民下乡、能人回乡行动,形成人才回乡、资金回流的创业氛围。
资源要素下乡实现全域“共融共美”
在纪台镇东方东村,农民赵金重这样概括现在的生活:“走出家门,是平整的道路、美丽的环境、清新的空气和广场上荡秋千的孩童。走进家门,是花香四溢的庭院、干净整洁的厨卫厕所和一家四口的天伦之乐。”
古城街道弥景苑社区的卫生室,2015年起已交给寿光市人民医院“托管”运营,总面积360平方米,诊断室、治疗室、观察室、药房实现了分区,空调、供暖、电视等一应俱全,农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
洛城街道留吕实验小学,是寿光最偏远的小学,但教学质量一直居全市前列,历年群众满意度达到99%以上。近年来,寿光坚持设施建设向乡村倾斜,通过支教、轮岗、成立“导师团”等手段,吸引优秀教师到乡村,让农村孩子一样享受优质教育。
记者在寿光乡村采访发现,村庄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齐全,已成为普遍现状;农民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也成为日常现实。据寿光市委常委马焕军介绍,为全面推动乡村振兴,寿光明确“乡村生态宜居化、公共服务均等化”方向,持续推动财政投入、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资源要素下乡,城乡发展越来越均衡,乡村“环境美、田园美、村庄美、庭院美、人文美、服务美”渐成现实,为实现全域“共融共美”发展奠定了基础、积累了温度。
在乡村宜居化方面,寿光已全面启动美丽乡村暨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提升三年行动,以环境卫生、农村改厕、排水治理等12个方面为重点,将所有村庄全部提升一遍,仅2019年,寿光市财政就列支1.35亿元,对300个村的人居环境整治进行奖补。在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寿光以“农民生活就地市民化”为目标,推动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全覆盖,构建从幼儿园到全日制大学的全学段教育体系,推广“日间照料中心+镇街养老服务中心+养老院”多元化养老模式,实现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低保等城乡并轨,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十进农家”活动,实施思想筑魂、环境改善、移风易俗、家风建设、文化惠民五大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