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法库县依牛堡子镇祝家堡村第一书记方伟(右)发展“稻虾共养”助民增收。
本溪市本溪满族自治县南甸子镇马城子村第一书记杨松涛查看木耳长势。
近日,随着电影《外来书记》上映,辽宁省2万余名选派干部的形象走进观众心里。银幕上每一个镜头都是“现实版”的还原,折射出选派干部群体的奋斗姿态。
2018年以来,辽宁省分三批从省市县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选派了2万余名干部到乡村工作,实现全省839个乡镇和1.17万个行政村全覆盖。在选派干部努力下,全省11个贫困县摘帽、647个贫困村出列、28.68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甩掉“贫困帽”,97.4%的村集体经济“空壳村”实现零的突破。这些“上面”派下来的干部,虽然战贫的方式有所不同,但拼搏的底色却是一样的。日前,记者行走辽沈大地,听乡亲们讲述选派干部的故事,“‘外来书记’不见外,比自己人还亲。”是记者听到的高频词。
筑强堡垒,让人心聚起来
第一书记王晓东,是电影《外来书记》的主人公。他进村第一眼看到的就是破败不堪的村部,以及堆满杂物、多年不用的党员活动室。法库县朱家堡村第一书记方伟看过电影后感同身受:当初他到村里时,村干部基本在家办公,党员情绪低沉……“看见的是村部大门上锁,看不见的是党员群众心头之锁。” 方伟决心重建村级活动阵地,把散了的人心“聚”起来。
方伟随之忙碌起来,筹措党建经费10万元修建村部。项目开工期间,方伟平均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13天后,村级活动中心焕然一新,全村干部群众有了归属感。依托活动中心开设的便民服务窗口,让村民办小事不出村。“方书记是个干事的人”,村里的党员群众毫不吝啬地将赞美之词送给他。
盖州市杨运镇杨运村驻村工作队队长兼村第一书记腾卓接手的也是一个“烂摊子”:村干部辞职的辞职,经商的经商,“两委”班子一盘散沙,甚至出现“互拆台”“拉倒车”等现象。腾卓迎难而上,坚信“没有啃不下的硬骨头”,根据村民推荐,腾卓一次次登门走访,成功说服了3名离职村干部重新上岗,并以“临时聘用”方式配齐村干部队伍,培养了2名后备力量,规范发展了5名预备党员。
建强基层组织作为驻村第一书记的主要职责,选派干部们扎实推进农村基层党建“整乡推进、整县提升”示范县乡创建行动,发力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积极参与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整顿建设,调整清理不尽职不合格村干部,稳妥推进村党组织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一肩挑”,党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显著增强。
发展经济,让腰包鼓起来
农村党建,不是热热闹闹搞活动,更不是制度上墙了事。只有将党建工作与强村富民中心工作深度融合,才具有无穷的生命力。
软弱涣散村、空壳村、贫困村3顶帽子,曾经戴在本溪满族自治县南甸子镇马城子村的头上多年。这是一个水库移民村,人均土地只有1亩多,第一书记杨松涛第一次驱车去村里时,导航上怎么也找不到。在这个看似没有任何资源优势的村子里,杨松涛却慧眼识宝:山上有一泓山泉,用山泉水浇灌木耳,品质好、价格高、市场潜力大。在县水库移民开发局支持下,村里建起了3个跨度10米的木耳大棚,种植了4万棒木耳,当年木耳产量达2000斤,获利近10万元,十多年了,村集体账上第一次有了收入。杨松涛趁热打铁,注册成立了山泉人家农业合作社以及“冷山泉”“泠溪湶”木耳商标,两年间共为村集体增收30万元。
穷不生根,富不天生,有产业就有致富希望。同样地,抚顺市新抚区前邓村驻村第一书记张鹏坤发挥区位优势,推动建成2个现代农业园区,年产值近千万元,解决劳动力46人,带动9户贫困户脱贫;组织笨鸡养殖户和低保户成立艾牧生态合作社,每户每年可增加2000元收入。
发挥视野宽、信息灵、人脉广的优势,“一村一策”理清发展思路,争取资金发展产业项目,是辽宁驻村第一书记们的共同选择。截至目前,累计培育引进各类产业项目1.36万个,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4300余个。
贴心服务,让堵点通起来
“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为村民办实事,是第一书记们赢得口碑的关键。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你很难想象,泉眼沟村的百姓祖祖辈辈喝的竟然是浑浊且有异味的地表污染水。” 调兵山市晓南镇泉眼沟村第一书记景皞刚到村走访时,村民非要让孩子出去买瓶矿泉水招待他。他拒绝了,接过村民递来的水抿了一口,差点呕了出来。景皞暗下决心,一定要让老百姓喝上干净水。调研、立项、跑资金……没想到的是,工程开工后,第一口井打下去40米就遇到岩层,换个地方还是如此。景皞没有灰心,通过外聘经验丰富的勘测队终于找到了新的打井点,出水那天全村近千村民奔走相告。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招束沟镇拉各拉村第一书记刘胜伟,被村民称为“贵人”,经他牵线,村里建起了“盛京满绣技艺传承扶贫车间”,让留守妇女圆了家门口就业的梦想,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0人,月工资二三千元。扶贫车间成立不到4个月,完成作品近200件,创造效益12万元。
基层干部离群众最近,服务群众最有优势。两年多来,驻村干部共为群众解决就业、看病、饮水等问题8.8万余件,把党和政府的关怀送到群众心坎上。
创新治理,让村风好起来
“村里的钱怎么花,要让群众来当家”“村里的事怎么办,要让群众说了算”……类似的标语,在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五道堡村随处可见。
五道堡村,曾经因支部组织力差、党员管理松懈、村级事务不透明,被定为软弱涣散村。2019年,五道堡村成为永陵镇乡村治理试点村,驻村第一书记杨国生提出“党建引领,三治(自治、法治、德治)融合”。他牵头成立了 “三治工作理事会”,有党员、志愿者21人参加。“小小理事会,作用却很大。”杨国生说,之前村里集体经济项目种植山野菜需要用工,可让谁去、不让谁去都有纷争。借着“三治”理事会每月开展的“村民说事”活动,最终确定了轮流务工制度。同时,收集村民建议12条,提高了参与村级事务的积极性。
不仅如此,曾经的五道堡村大操大办陋习盛行,不光红白喜事、乔迁升学,就连母猪下崽也要摆酒席,村民苦不堪言。当杨国生开会部署整治时,会才开到一半,一位村民竟激动地拍桌子大骂,“这么多年的习俗你说禁就禁了?我彩礼都花出去两万多了,要是不办谁补给我?”会后,杨国生逐户走访征求意见,在多数村民的支持下,修订了《村规民约十条》,此后再无大操大办现象发生。现在的五道堡村,邻里纠纷少了,民风淳朴了,居住环境更美了……
创新治理、促进和谐。在辽宁乡村,村级重大事项决策“四议一审两公开”等善治制度纷纷落地,老百姓的幸福指数大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