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厂沟村庄全貌。
“小日本,心不平,一心要把中国征……”傍晚时分,97岁的刘素霞老奶奶坐在斜对着冀东军分区指挥部旧址的街巷口,一边念唱起自己熟悉的抗日歌曲《打倒小日本》,一边回忆当年的见闻经历,“那时一到这个时候,一个当妇女主任的嫂子早就招呼着出门(做军鞋)了,还有童子军......”河北省承德市宽城满族自治县孟子岭乡的王厂沟村位于长城喜峰口外、巍巍燕山北麓,远离县城、隐没在9条沟谷中、被崇山峻岭环绕。
初夏时节,核桃树撑起浓荫、山楂花香弥散,王厂沟300多户村民屋舍,这沟里一片、那沟里一片,全都掩映在满山绿色之中,一如北方山村特有的静谧祥和。然而,作为共产党领导下的冀东抗日司令部所在地,王厂沟在抗战最残酷岁月经历的无数血雨腥风、凝注的似海军民深情、表现的崇高舍生忘死,早已让这个普通山村在史册中镌刻、为世人敬仰。
“坡上纪念碑后安葬着王子明等3名烈士,坡下沟对面我家老坟里埋着那天为掩护八路军跳窗撤离,死在日军刺刀下的我老爷刘殿贺。”5月11日,76岁的刘广文老人站在“冀东抗战纪念馆”门前,说起1942年100多日伪军偷袭住在村民家里八路军机关人员的那场遭遇战,表情言语格外低沉肃穆。
1941年至1943年,为彻底断绝共产党八路军和驻地老百姓的血肉联系,日本侵略者在长城一线华北25县“集家并村”大量制造无人区、实行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并对冀东八路军活动区域进行大规模扫荡,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阶段。在这一形势下,冀东军分区指挥机关决定转移进驻地处冀热辽咽喉位置、偏僻隐蔽、群众基础好的王厂沟,开辟新的抗日根据地。共产党八路军的到来,让宁肯猫山钻洞忍饥挨饿也不去日寇“人圈”“部落”受辱的王厂沟百姓,盼来了救星、见到了希望。乡亲们说:“共产党八路军给咱们撑腰打小日本鬼子来了,这下我们可有救了。”不少人加入了党组织、参加了妇救会,全村男女老少争相为八路军筹送军粮、缝制军装、抬运伤员、瞭望放哨、传递情报。
看到根据地不断壮大,敌人对拥护共产党、跟随八路军的王厂沟老百姓恨之入骨,多次集结重兵进山扫荡,妄图将王厂沟彻底铲平消灭。据记载,这一时期,560多人口的王厂沟村共有287人被日伪杀害,其中包括50名共产党员和抗日积极分子,还有因坚持猫山躲避日寇冻饿而死的50多人。除此之外,全村还有800间房屋被烧毁、2.5万斤粮食、400头牲畜被抢走。
王厂沟老百姓的无条件支持和付出的巨大牺牲,根据地的官兵始终没齿难忘。时任冀东军分区司令员李运昌将军1988年以80岁高龄重返王家沟时,挥笔写下“革命堡垒,英雄人民”;2007年,王厂沟伏击战中指挥全歼日军春田中队150人的时任冀东军分区政治部主任李中权将军,到王厂沟看望乡亲们时,92岁的老将军在抗战纪念碑前流着眼泪说:“王厂沟人民太好了,我睡觉都会想起王厂沟。”
司令部指挥所、战地医院、兵工厂、冀东报社,连同全歼日军150人的厮杀战场,如今在王厂沟21平方公里范围内,依然清晰可循的旧址、遗迹,就有20多处。本族爷、叔辈有5人在抗日斗争中牺牲的刘广文说:“王厂沟的每一处地方都是军民英勇抗击侵略者的阵地,哪怕是一个山洞、一条山沟,甚至是一块大石砬。”正因如此,他和老伴至今还住在沟口的独门老房里,只为能和牺牲的烈士和亲人长久相伴。
在王厂沟,战火中结下的军民情、党群心不是多少句赞美的话、多少篇讴歌的诗所能形容的,而是在艰难岁月中、共同信仰里、生死相依间,用血肉浇筑的。
当一支进村就帮着老百姓担水劈柴、修房扫院,拿出干粮救济挨饿村民,自己伤员少用药也要给小孩老人先治病的军队,当一位年轻母亲看到山下房屋被日寇烧毁失声痛哭,保护群众猫山转移的八路军干部安慰她说:“嫂子别哭了,咱不怕,敌人烧了草(顶)的,我们以后盖瓦(顶)的。将来赶走小日本,我们一定能过上犁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的好日子!”这样的场景,在饱经日寇蹂躏的王厂沟人眼里,是何等的感动!当部队官兵们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王厂沟的老百姓,拿出被日伪军砸坏的铁锅,放入仅有的小米给大家熬粥吃,村里大嫂躲在山洞里点着松明子七天七夜不合眼为部队缝制军大衣,30多个父母为了不让婴儿哭声暴露军民藏身地引来敌人,不惜用奶头、棉被堵死自己的亲生骨肉,这样的壮举,是何等的悲壮!
弹指一挥间,如今的王厂沟早已沧桑巨变:水电路基础设施样样不缺,不仅修通了主村通往乡镇的23华里通村公路,2012年还铺就了通往16个村民组的通组水泥路,冬天农户取暖实现了煤改电、煤改气,杂粮、板栗、山楂、核桃成为村民的重要经济收入,年轻人大多外出或本地打工,年老的在家务农,特困户还能受聘公益岗位,年收入8000元。村干部刘振文告诉记者,王厂沟还是省级文明村、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目前村“两委”正在谋划挖掘村里深厚的红色资源和优美的自然生态资源优势,继续美化村容村貌,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和绿色旅游相结合的乡村旅游新业态,用今天的幸福生活告慰在战火中不幸离去的乡亲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