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工人员正在加工口蘑。
自2018年脱贫以来,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持续通过巩固提升特色产业带动、创新金融帮扶机制、完善大数据动态监测等方式,确保防止脱贫群众返贫致贫,不断完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
据悉,灵璧县近年来投入产业资金1.65亿元,实施到村项目40个、到户产业项目6897个;巩固建设特色种养业园区74个;持续开展光伏提升行动,累计开发光伏公益岗1.11万余个;去年新开发光伏公益岗1401个,累计实现光伏收益6631.9万元。
特色产业带动农民增收
初春时节,走进灵璧县杨疃镇食用菌产业园示范区杨集村双孢菇种植基地。放眼望去,一座座食用菌大棚鳞次栉比,走进大棚,一朵朵雪白的双孢菇夹着泥土的清香迎面扑来,沁人心脾,工人们正在加紧采摘、分拣、装箱……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我在这里上班,不仅每天可以拿到70元的工资,还可以学习种植技术,相信只要努力,我的生活会越来越好。”在基地打工的杨集村脱贫户李三梅说,“再挣点钱,我也打算建大棚种植双孢菇。”“近年来,我们充分利用本地富余劳动力和农作物秸秆、牛粪等自然资源,大力发展食用菌种植。不但农场增收,还带动脱贫户致富,同时村集体也有了收益。”灵璧县振兴家庭农场负责人程壮壮介绍。据了解,杨集村设施农业种植基地有20座智能温室大棚,主要种植双孢菇、平菇、鸡腿菇等菌类,来自该村和周边村的80多名村民在这里务工。“目前一个棚的年净利润在15万元左右,我们种植的双孢菇品质好,通过订单销售,上门收货,不愁销路。”程壮壮高兴地说。
灵璧县把食用菌产业作为“十四五”期间重点培育扶持的特色主导产业优先发展。加大政府扶持力度,通过政策鼓励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创建规模化、标准化食用菌生产加工示范基地。鼓励开展绿色、有机食品认证、注册商标和创建特色名牌产品,加强灵璧食用菌特色品牌示范带动效应。逐步把全县食用菌生产加工企业全部纳入质量追溯监管平台,严把标准关、质量关。充分利用秸秆资源,支持建立菌棒研发中心和菌种生产、研发中心,为食用菌生产企业、合作社及大户提供菌棒配制工艺及优质菌种。据统计,食用菌产业已形成多点连线、全域发展的裂变效应,带动1.3万名村民就地就近就业,人均年增收6429元以上。
“金融活水”支持自主创业
“‘一自三合’金融扶贫模式助我自主创业,让我摘掉贫困帽走上致富路。”站在村口的养鹅棚前,灵璧县渔沟镇马集村脱贫户马万里对记者说。“一个鹅蛋就可以卖7元钱,两年前还卖过15元一个。现在消费者注重营养和口感,这样的农产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近年来,马万里利用扶贫小额信贷资金发展养鹅产业,每年光是卖鹅蛋就挣得盆满钵满。
“一自”即有创业意愿和创业能力的脱贫群众,结合自身资源禀赋、生产习惯,通过户贷户用独立发展特色种养产业,实现稳定增收脱贫。“三合”即合伙、合作、合营模式,分别是贷款的脱贫群众与他人合伙生产经营,加入或抱团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与龙头企业协作合营,这三种形式可以有效化解风险,形成脱贫致富的长效机制。
“要想做大做强产业,仅靠一个人干是不够的。”脱贫后的马万里不断扩大养鹅规模,带动全村7户困难群众发展养鹅产业。其中,脱贫户马传新和卓娟看中了马万里的养鹅技术,主动与马万里合伙。三人用扶贫小额信贷作为启动资金,流转土地20亩,建起3个养鹅大棚。
在渔沟镇侯湖村,彭亚梅等9户脱贫户走得是“户贷社管合作发展”的路子。他们获得扶贫小额信贷资金后,与村里的王中华种植专业合作社签订合作协议,参与合作社生产经营管理。在这个过程中,脱贫户不仅每月有报酬,年底有“分红”,还掌握了一技之长,学会了经营管理。
“合作社种的主要是中草药,我的工作就是除草、浇水、施肥等,每天拿计件工资,家里的农活和家务一样都不耽误。”彭亚梅一边在地里察看绿萼梅的长势,一边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她家的3.5亩地流转给合作社,每年可拿到流转费2800元;参与合作社的管理,每天拿到70元左右工资,年终分红约1000元。去年,她家全年收入近3.6万元,今年到目前已收入近4万元。
县财政安排扶贫小额信贷风险补偿专项资金,并为获贷脱贫户购买人身意外伤害险,同时探索建立集农产品收入险、第三方责任险、人身意外伤害险、大病医疗保险和贷款保证保险于一体的“一张大保单”综合保险机制,最大限度降低贷款风险。灵璧县还建立逾期风险预警机制,对即将到期的扶贫小额信贷,提前1个月向乡镇发出预警,最大限度降低贷款风险。
线上线下动态监测防返贫
“为了避免俺返贫,政府做了大量工作,真是太贴心了。”灵璧县禅堂镇双李村脱贫户吴兴响高兴地告诉记者。
2020年12月,吴兴响的妻子金艳突发脑动脉瘤破裂,前后去了6家医院医治,报销后花费18万多元,欠下了不少债务。村里监测到这一情况之后,及时向镇里反映,镇里通过查询农合系统及吴兴响提供的票据之后,将他家及时纳入监测户监测管理。通过政策性兜底、纳入低保、为金艳办理一级残疾补助等,确保吴兴响家不因病返贫。
灵璧县把边缘易致贫返贫人口、脱贫不稳定人口全部纳入动态监测范围,实行线上实时比对、线下实地摸排,强化“对象发现、风险预警、交办核查、动态帮扶、问题消除”管理闭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县、乡、村三级联动,建立起从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双向监测预警机制,规范三级监测队伍的监测程序。
村级监测确定村级党组织负责人具体抓落实,安排村“两委”、小组长、扶贫专干、网格员等对包保户的情况每月进行一次摸排,对可能存在返贫致贫风险对象第一时间上报到村,经研究后确定监测初步名单。县、乡等相关部门对发现的问题户,严格落实“问题转交办制度”,畅通问题发现渠道,进一步压紧压实各级问题排查整改责任。目前,已初步建立起“农户申请—村‘两委’、工作队走访核实—数据比对—乡镇审定—县级备案—制定分级帮扶措施台账”的快速发现响应和帮扶机制。
“常监测”守住防止返贫底线。建立动态监测机制,持续做好防返贫致贫动态监测帮扶。实行网格化管理,结合疫情防控等基层治理单元网格,全县共组建3446个网格,每30—50人为一个网格,配备4432个网格员,建立村级网格化监测管理模式。构建线上“预警”、线下“摸排”常态化机制,建立数据比对机制,建立分类帮扶机制。紧盯特殊人群收入监测,实行分类监测、分类帮扶、分类管理,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
完善防返贫动态调整标准。以脱贫攻坚期国家扶贫标准的1.5倍作为监测指导线,灵璧县每年综合安徽全省物价指数变化、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和农村低保标准等因素,实事求是地确定监测对象。整合后的数据反馈到村级,由村级组织人员入户核实并将相关情况录入“安徽省防贫”APP,并最终由“防贫监测业务管理系统”平台处理。同向发力,齐抓共管,确保帮扶措施到位,将返致贫风险消除在萌芽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