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新平县戛洒镇曼哈社区风光。资料图
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省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在云南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团结一心打赢脱贫攻坚战,同全国人民一道迈进小康社会,正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阔步向前。
这十年,是云南三农工作发展最快、变化最大十年。最具有说服力的是数据:云南农业增加值由2012年的1640.4亿元提高到2021年的3870.2亿元,排名从全国第十三位提升至第十位,年均增长8.4%、高出全国4.4个百分点。
这十年,云南坚定扛牢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责任,立足多样性资源基础,打好高原特色农业这张牌,做强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丰富多样、四季时鲜、绿色生态成为云南农业最生动的写照。云南正由农业大省加快向农业强省迈进。
十年间,云岭大地,山乡巨变。一座座村庄旧貌换新颜,成为望得见秀丽山水、记得住浓浓乡愁的生态宜居之地。那些生活在村庄里的人们,用笑容表达赞叹与感恩,并向着更好的生活拼搏奋进。
脱贫攻坚:一步跨越千年之变
贫困是云南千百年来的典型特征,摆脱贫困是云南各族群众世世代代的梦想。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云南全省上下压实脱贫攻坚责任,聚焦“两不愁三保障”,落实五级书记抓扶贫责任制、贫困县退出机制、驻村工作队管理机制,开展十项精准扶贫行动,誓要拔穷根、换新颜。
2020年底,梦想终成真,云南全省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850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困扰云南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
有不少人评论,这对云南深度贫困地区发展而言,真是一步跨越了千年。虽然只是简单的一句话,却道尽了云岭大地各族群众对脱贫攻坚巨大成就的深刻感受。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这个全国民族成分最多、人口较少民族最多的自治州,这个一半乡镇从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初期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地方,也脱胎换骨,迎来了新生。
如今,平坦公路穿行于高黎贡山间,一栋栋崭新民居矗立在独龙江畔,潺潺流水环绕农家田园,炊烟袅袅弥漫幸福滋味……这一切构成了独龙族群众的小康生活图景。
从独龙江畔到金沙江河谷,从洱海之滨到滇东高原,从边境小城到秀美茶山,云岭大地“而今迈步从头越”。
脱贫攻坚犹如滚石上山,巩固成果决不能掉以轻心,衔接乡村振兴更要用心用力。
目前,云南搭建的“一平台、三机制”,即全省统一的救助平台,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股份合作机制、扶志扶智长效机制,实现覆盖所有脱贫户、边缘户。基于此开发的“找政府”APP,让所有农村低收入人口在遇到“两不愁三保障”问题时,只需轻轻一点就能第一时间得到救助。
截至2022年7月,全省统一的救助平台访问量868.2万次,日均访问量为2.3万次,共收到群众申请28.1万件,已办结27.4万件。
不仅如此,几年来,云南各地还坚持政策不留白、工作不断档、投入不减少、机制不漏人,着力防返贫、强帮扶,兴产业、促就业,让脱贫基础更稳固,脱贫成效更可持续,也让振兴的动力更足。
特色农业:向绿色发展要效益
独特的地理环境与气候类型,造就了云南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元性,也为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空间。
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立足自身实际,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精心布局、高位谋划、竭力打造突显云南优势的高原特色农业,走出了一条从多到精、由大到强,向绿色发展要效益的高质量前行之路。
数据显示,2021年,云南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352亿元,与2012年相比,同比增长2.34倍,年平均可比增幅为6.6%;第一产业增加值3874亿元,占云南全省GDP的比重14.26%,全国排名第4位。
在产业前行的久久为功之中,最能让其为之一振的是持续加码的政策。
2018年起,云南连续4年评选“10大名茶”“10大名花”“10大名菜”“10大名果”“10大名中药材”,评选绿色食品“10强企业”和“20佳创新企业”,越来越多的“云字号”特色农产品走出大山,走向世界。
2019年8月,云南启动“一县一业”示范县和特色县创建,并公布了首批20个“一县一业”示范县和20个“一县一业”特色县,给予20个示范县每县3000万元的资金支持,连续支持3年。
这是云南农业发展史上为数不多的支持特色产业绿色发展的大手笔,正在为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带来深刻改变。
盛夏时节,云岭大地郁郁葱葱,处处洋溢着绿色希望。
在曲靖市陆良县芳华镇芳华村蔬菜种植基地,菜心、芥蓝、香葱等蔬菜长势正旺,这里已经连续10年每年都有超过2000吨新鲜蔬菜直供香港市场。十多年来,绿色、安全的品质标准已经深入每一个蔬菜种植农户的心中。
陆良县是全国蔬菜生产重点县,也是云南“一县一业”示范县的代表,全年种植面积稳定在80万亩(含复种),产量200万吨。除了对蔬菜品质的高要求、严管理,陆良县还格外重视对整体种植环境的把控,从节水、减肥、控药,到蔬菜尾菜资源化利用,每一个环节都必须立足绿色与高质量。
像这样的绿色发展实践,在云南花卉、水果、茶、咖啡、中药材等产业中比比皆是。同时,也为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共赢做了最好的诠释。
十年来,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1%,由2012年的5930元增加到2021年的14197元。这当中,高原特色农业当论头功。
乡村建设:看云岭山乡绽新颜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强调,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嘱托,几年来,云南省各级农业农村、乡村振兴部门在广袤的云岭山乡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乡村建设运动。乡村振兴“百千万”示范工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厕所革命、干部回乡规划家乡、边境现代小康村建设……这些正在一点一滴并且深刻地改变着云南乡村。
回想起30年前生活在大山里不通电、不通水、路难行的日子,家住玉溪市峨山县双江街道高平村洛泉村民小组的普文德感慨万千。“远处的那个山窝窝,是村里人以前住的地方,在那里种地都费劲。”普文德指了指远处的大山对记者说。
自从搬出了大山,洛泉村民小组的一切都开始改变了,通了电,通了水,进出村庄的土路也变成了水泥硬化路。普文德说,这些变化都是几年前的事情了,现在村里的变化才是让人做梦都想不到的。
2021年年初,峨山县将洛泉村民小组确定为乡村振兴示范点之一,并进行整体规划、提升,还专门聘请了专业设计师,对洛泉村民小组整体风貌进行改造。短短几个月,洛泉村焕然一新。
行走在村里的小路上,普文德向记者介绍,这里原先就是一片堆放土石杂物的空地,现在变成了休闲广场;这里原来是一处没人住的破旧房子,现在变成了凉亭;这里原来是堆放柴火的,现在是童趣园……言语中满是自豪。
人在村中,村在画中。距离洛泉村民小组100公里的昆明市晋宁区二街镇鲁黑村也别有一番韵味。曲曲折折的小巷、别具特色的民居、飘着荷香的池塘,每一处景致都能让来往的游客体味浓浓的乡愁。
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方天花告诉记者:“在推进乡村建设的过程中,村里还原了许多老式的民居和农耕景观,一处一景,一眼一景,处处都填满乡愁记忆,也让村子成了昆明城里人休闲放松的好去处。”
不论是焕然一新的洛泉村民小组,还是充满乡愁的鲁黑村,仅仅是云岭大地万千美丽乡村的缩影。在未来,云南省将精心打造100个乡村振兴示范乡镇和1000个精品示范村,并建设1万个美丽村庄。那时,云岭山乡必光彩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