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贾汪区潘安湖街道马庄村:在文化兴村上“一马当先”
2022-08-09 10:43: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江苏百村联合调研组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凌晨3点50分起床,4点钟准时开跑,12公里,75分钟。这是71岁老人徐传贵12年来每天坚持的习惯。

  在马庄,每月1日是升国旗日,每月15日是党员活动日,每月25日是民主理财日,也是雷打不动的习惯。

  2017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后首次赴地方考察来到徐州市贾汪区潘安湖街道马庄村。在村文化礼堂,习近平总书记说,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在这里看到了实实在在的落实和弘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能光看农民口袋里票子有多少,更要看农民精神风貌怎么样。

  “新农人”:

  把家乡好故事说给更多人听

  “马庄有三宝,香包乐团婆媳好。”每天,当游客沿着真旺路踏进马庄村村史系列展馆,解说员余蒙都会深情讲述背后的故事。

  在90后余蒙从小的记忆中,村里文化氛围一直很浓,节日大活动很多,平日里也少不了乐团表演和周末舞会,金马之声广播站传出的马庄之歌曲韵悠长:“田野上摇晃着沉甸甸的金黄,收获着我们的喜悦和晴朗。纺织机织出了锦绣前程,告诉我们实现了已久的梦想……”

  作为马庄的女儿,远嫁河南,工作在上海,孩子在哪儿上学是余蒙2015年面临的重要抉择。“考虑再三,我和爱人还是选择回到马庄。”

  回村后,余蒙照顾孩子之余,又干起了手工活儿。“马庄女人总是闲不住,”她说,“后来,我妈妈在村里缝制香包时听说接待中心招聘解说员,劝我去试试。”

  “干解说员,也许还真不错,收入行,不耽误照顾小孩,又能长长见识。”余蒙报了名,被录用了。

  “来,大家跟着我继续往前走……其实马庄不只有香包,还有点面灯、扎花灯,但香包是传承发展得最好的。再说马庄乐团,当年在十里八乡很有名,从小舞台演上大舞台,从农村演到城市、国内演到国际。而婆媳好,那故事就更多了……”

  从更长远看,对于马庄用文化力推动生产力,余蒙也有一些自己的观察与建议:疫情让游客数量变少,亟需寻找破解之法;香包种类有80多种,不算少,但在年轻化和品牌化上还有探索空间。“作为一个乡村讲解员,我也希望能通过文化挖掘,把更多的家乡好故事说给更多人听。”

  村干部:

  “与马庄一起奋进成长”

  2017年8月,95后大学生、山东小伙王浩通过江苏省统一选聘,到马庄村担任党委副书记。“初到马庄,只感觉惊讶,这里有着深厚的文化、历史气息,也有一定的产业基础,与印象中村庄的样子有很大出入。”

  一个月时间,王浩疯狂“补习”,查阅马庄所有资料。在一次次村民走访中,他发现,这里的村民大多是“艺术家”,热衷于参与音乐表演、香包制作等富有乡村特色的文化活动。“文化兴村,在这里是切实可行的。”

  “我的第一份工作,就在这里。马庄给了舞台,让一腔热血的我,想做事、做成事。”数月之后,习近平总书记马庄视察之行,让王浩既欣喜又自豪,同时在内心深处埋下一颗“要与马庄一起奋进成长”的种子。

  5年时间,马庄的变化很大:香包产业从十来个人的分散小工坊,加速向香包文化大院集聚,香包产值达到800余万元;全村生产总值突破2.25亿元,集体经济收入500余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3.5万元;真旺自然村整村改造完成,正旺自然村正抓紧提升改造。“美丽马庄”成为村民心中真正宜居的村庄,还建成全市第一家新时代文明实践站。

  “疫情凸显出马庄当前发展的瓶颈:乡村旅游处在初级阶段,仍有待开发更多研学游等旅游项目;香包产业处于上升期,需要加速创新设计、重构IP定位,以及建立多元销售方式。”采访中,王浩并不避讳谈论短板问题,同时提出解决方案,“发展旅游要写好‘马庄+景区’‘农业+旅游’‘文化+旅游’等文章。推动香包产业与行业领先的IP运营转化公司合作,让香包‘市场化、国潮化、商品化’,同时通过直播带货、电商销售等补齐线上销售短板,同步丰富线下销售模式,变只在马庄销售为全国多地销售。”

  “原住民”:

  组建起苏北第一支农民铜管乐团

  马庄成为村落,可追溯至北宋真宗年间,最早称为军马庄,后将“军”字省略,演变为马庄。

  马庄向来重视文化活动。据《马庄村志》记载:1988年11月,马庄农民铜管乐团成立。1989年春节,乐队第一次登上县级舞台,演奏的《西班牙斗牛士进行曲》引起轰动;立春时节,马庄妇女用红、绿、黄等多种颜色布料包裹棉花,缝成小布鸡,祝福孩子健康成长……

  时针拨回上世纪80年代,那时候上过高中的徐传贵,在村里是一个“小有文化的人”,也是村里早期文艺宣传队的队员。他回忆,乡镇企业红火起来后,村里开采小煤矿挣到了钱,“小有积蓄”让很多人渐渐浮躁起来,不良风气盛行,“不是打牌就是喝酒,没有正事干”。

  “当时的村党委书记孟庆喜认为,照此下去,光抓经济,不重精神不重文化,即便一时发展,也不会长久。”徐传贵坐直身子继续说,1988年,孟庆喜提出“文化兴村”战略,并正式组建起苏北第一支农民铜管乐团。

  紧接着,质疑声就传来:“吹号,能吹出粮食,还是能吹出票子?”

  “面对批评,孟书记顶住压力,依旧执着地在村民大会上耐心给大伙讲‘文艺搭台,经济唱戏’的道理。”徐传贵说,“没有老师,我们就到市剧团去请,到省属高校音乐系请教;没有合适的训练场所,乐团就在村里到处打游击。”后来,这支农民铜管乐团不仅“出道”了,还走出了马庄。

  “那个年代的马庄,用文化激励村民积极向上,有很多‘金点子’。比如为每户家庭建档案,记录下家庭成员参与村集体活动、义务劳动、志愿服务和遵守村规民约、规章制度情况,逐项评分后作为年终评优评先发放物质奖励的主要依据。”徐传贵说,后来这项制度每年都修改、完善,一直到今天。

  如今的马庄,文明家庭达到700余户,占全村家庭总数的86%,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文明村。“这都是文化建设得好。”徐传贵直言,“就像好媳妇评选,我们村都是直接把匾送到好媳妇的娘家,这是荣誉,也意味着责任不是?”

  【专家点评】

  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省社科院基地副研究员 赵锦春:

  乡风文明建设,是乡村多元主体理性认知区域优秀文化,并将其具象化为行为规范的价值观塑造过程。建设文明乡风的动力,来自理念奉行、知识传承与制度认同。马庄村的经验启示我们:弘扬传统文化、激发情感认同,发展文化产业、夯实利益认同,重塑村规民约、激活价值认同,可以有效提升文明乡风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乡风文明既是“软实力”,也是“生产力”。忽略精神文明建设,单纯推进经济建设会使乡村“具其形”而“失其魂”。乡村全面振兴更要注重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复兴民族永续发展的“精神田园”。

  江苏百村联合调研组

责编:尹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