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骑车沿弄福路下屯,乡亲们一声声热情的招呼“书记,来饮茶额!”扯条凳促膝座谈,门前小河潺潺,屋后桑树繁茂。昔日先烈们突围的战场早已硝烟散尽,转身为百姓的致富田园。
广西凌云县下甲镇彩架村是1930年红八军突围所在地。红八军彩村战斗纪念碑前,讲解员黄珊珊娓娓道来:“当年,龙州起义后,红八军第一纵队决定北上右江地区与红七军会师,4月29日,在彩架村(当时称“彩村”)遭到国民党桂军驻百色警备旅围堵,将士浴血奋战后成功突围。”
革命年代,为生存突围。和平年代,为美好生活突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县里为彩架村修建的弄福公路,被叹为“人间奇迹”,12道回头弯在山间盘旋而上,路上、路下都是悬崖峭壁。为修路,打通了3个隧道,填平了1个深洞,全线有11处绝壁,据当年参与的村干部回忆,“都是一钎一锤凿开的。”弄福公路的修通打开了山门,畅通了致富通道。
富了口袋,更要富脑袋,彩架村持续利用战斗遗址丰富的红色资源,打造党史学习对党忠诚、红色研学教育基地,创建“纪念碑下微党课·英雄后代讲故事”品牌,邀请红军后代为村民和游客讲述红八军彩架突围战的感人故事,今年吸引周边党员干部群众近万人次前来参观学习。
在盘活红色资源的基础上,我们注重红色氛围营造,修缮了红八军彩架突围战纪念馆、红八军彩村战斗纪念碑,在纪念碑前制作安装仿铜雕像,在村屯沿路民房外墙绘制红军战士形象、红八军突围场景、红旗标语等红色墙绘,在沿路护栏上安装红星、安插红旗。
为打造“家门口的红色学堂”,线上,我们通过“红色彩架”公众号,将“红色故事”等红色文化视频上传,群众不出村便可随时观看学习。线下,我们在村红军小学开设红色课堂,组建红歌合唱队传唱红色歌曲,今年共开展“纪念碑下微党课”200余次。
为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我们以村党组织为中心,整合青年志愿者、在外创业务工能人等组建红色治理网格,每名村干部负责联系2个网格,推行“院落地头一线”工作法,通过村干部、网格员“包屯联户”的方式,将议事场所从会议室搬到农家院落、田间地头,快速精准掌握群众需求。我们还创新建立了“党建+邻里自治”模式,通过“彩架议事亭”“红色院坝会”“红色公益基金”“干部回乡·扮靓家园”等形式,解决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37件,发动66名在外任职干部回村围绕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改善提升等开展乡村风貌全域整治,网格化乡村治理成效凸显。
红色资源的活用,有利于进一步壮大集体经济。通过积极探索“红色旅游+乡村体验+农特产品”等新兴产业发展模式,我们积极发展文旅产业,引进旅游开发公司,开发“唱一首红军歌”“吃一餐红军饭”“走一段红军路”“穿一套红军服”“住一晚红军床”的“五个一”忆苦思甜体验活动,带动30多个劳动力就业,实现村级集体经济增收8万元;通过售卖村民自产黑木耳、黄金菇等农产品,持续增加旅游收入,推动红色美丽村庄提档升级。
乘着全国首批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的“快车”,我们还整合资金,发起了追求美好生活的“突围战”——发展桑蚕产业,建起集中蚕房,实现人蚕分离,提高蚕茧产量质量。目前全村618户中有413户养蚕,桑园面积达4800多亩,养蚕户年均增收2万元以上。
广西凌云县下甲镇彩架村驻村第一书记黄中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