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记者在2023年南京农业大学(以下简称“南农”)研究生乡村振兴案例大赛现场,遇上了一件新鲜事:一个曾在省级创业大赛上斩获一等奖的“明星项目”,在这场校内赛上只拿到三等奖,无缘参加6月举办的省案例大赛。
“这个项目商业价值不错,但对于乡村振兴有多大示范意义?”“带民致富效果不明显!”……大赛评委们的点评犀利、意见火辣。
眼下,各地院校都积极投身广袤大地,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贡献“高校方案”记者。那么,究竟什么样的乡村振兴案例才能受到专家青睐、市场鼓掌、基层欢迎?在大赛现场,记者寻求解题答案。
复盘成功经验 讲好“他人的故事”
5月21日上午,南农卫岗校区图书馆六楼演播厅,乡村振兴案例大赛激情开锣。“秾家乐队”“窝窝头队”等10支队伍、60多名师生同台比拼,引来评委频频发问,观众阵阵掌声。
本次大赛由南农研究生院主办、经济管理学院和MBA教育中心承办,以“乡村产业振兴”为主题,划分自然科学类和社会科学类“双赛道”。
其中,社会科学类“赛道”,重点遴选乡村产业发展路径、模式等优秀案例。由此,体现在赛事中,东林村低碳循环农业创新、龙尚村旅游之路等一批题材多样、内涵丰富的发展路径、模式案例脱颖而出。
“做一名农夫简单,做一名好农夫很难!”秾环东林队用一名村书记的口头禅作为开场白,语言简简单单却直抵人心。围绕不少乡村存在的“农药化肥长期使用导致土地及水体污染”痛点,团队走进江苏太仓市东林村调研,总结、推介低碳循环农业的“东林模式”。案例深入浅出:在东林村怎么种地?“一片田、一根草、一只羊、一袋肥四轮驱动循环。”怎么创新、跨界、融合?“布局一粒米、一头牛、一根芽、一根菌!”该案例因契合高质量发展理念,为广大乡村发展循环农业提供了一份操作性很强的“工作指南”,从而被评为特等奖。
如何为乡村选准产业“合伙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将‘菌’队”的5位研究生以江苏连云港银丰食用菌科技公司在灌云县的创新驱动发展为蓝本,调研总结了一套龙头企业+地方的“灌云—银丰”模式。队长陈齐一现场推介道,“这套模式不仅适用于灌云乡村振兴,还可灵活运用到苦于农业发展停滞、其他产业没条件发展的全国其他同类地区,探索通过引进龙头企业,帮助乡村可持续发展。”评选结果揭晓,小“菌”大用,这个“分析他人经验”的团队斩获一等奖。
“摸着他人摸过的石头过河,可以少走弯路!”“讲好‘他人的故事’,也是一种本事。”大赛评委们也对这些案例表示充分认可。他们认为,在赛事中,南农师生以一些乡村振兴先进单位为蓝本,复盘、提炼出一批特色鲜明的产业振兴路径和科技支撑模式,能帮助更多的村庄在乡村振兴路上少走弯路、大步前行,也为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模式借鉴。
青春躬身田野 写好“自己的故事”
自然科学类案例“赛道”,侧重选拔科技赋能产业振兴、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等好案例。记者翻看大赛案例集发现,所有入围决赛的自然科学类案例,均是从南农师生现实中的产业项目里“打捞”而来,几乎每个都拥有国家技术专利。
“从选手席到领奖台,走上去就几秒钟,可我们走了好几年!”菌子好求队的杨纪潇告诉记者,2015年,团队就选育优质羊肚菌种、进行推广,此后聚焦菌产业不断升级:在打造羊肚菌有机种植体系的基础上,探索“瓜稻虾菇”高效集约型现代农业模式,一块地能赚四份钱。团队还在四川探索了农文旅融合,示范基地荣获省级示范家庭农场,年接待游客超过10万人次。
“项目听上去很不错,可复制能力怎么样?”评委问得很直接。杨纪潇答得也很干脆:团队目前已在湖北、山东、四川等10多个省落地,“只要有一块地、一个竹结构大棚,老年人也能干!”
近年来,不少地方把“一片叶子”当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富民产业,茶业版图不断扩大,但农残超标问题也如影随形。如何绿色防控病虫害,为茶农守好好茶好景好“钱”程,南农茶树生物学研究团队现场展示了一项研究成果:甲安素。“人和动物要打疫苗,我们给茶树也接种疫苗,诱导茶树激活自身免疫系统,来对抗病虫害!”团队负责人侃侃而谈。这款植物免疫诱抗剂已在江苏溧阳、福建安溪等茶产区落地。去年还获得了中国茶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
主办方告诉记者,这次参加决赛的项目都是南农近年来科技成果在乡村转化应用“最活跃的一批代表”。在登上赛场前,他们已经“征服”了扎根的那片田野和村民。“躬身田野久了,他们懂得从农民的角度去审视科研成果,把产业贴在大地上,用好技术收获好成果!”
聚焦发展前沿 定制“未来的故事”
本次大赛上一共颁发了两个特等奖,其中第二个给了“秾家乐队”。主讲人韩玥是南农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研二学生,她还有一个身份——南京市溧水区晶桥镇(芝山)科技人才党支部书记。
2021年,韩玥跟着导师潘根兴教授来到晶桥镇,帮助芝山村“深耕”富硒健康生态产业。田野里待久了,他们发现,乡村要振兴,除了要有好技术,还要把青年“流量”变为“留量”,打造一支不走的人才队伍。去年,科技人才党支部挂牌,1999年出生的韩玥挑起了书记的担子。对此,村里人很好奇,“除了教大家种地,这个年轻书记还能干啥?”一年运行下来,大家打消了疑虑。“我们努力为村里打造一支有知识、懂技术、真实干的人才队伍。今年又有2名党员加盟支部!”韩玥现场报喜。
茶树生物学研究团队不仅会给茶树“打疫苗”,在茶叶专家房婉萍的指导下,“躬耕”溧阳白茶科技小院,打造农业科技创新、农业技术服务、农村科学普及、人才培养培训四位一体平台,先后举办职业农民茶企负责人培训班、基层农技人员培训班、高素质农民观摩培训等8场次,为乡村人才强肌健体“打疫苗”。
一头连着高等学府、一头连着田间地头,参赛团队们聚焦农业科技前沿技术,努力破解种子等“卡脖子”技术痛点发力,以青春之智助推一些乡村产业提前抢占未来。
江苏句容市郭庄镇端王村的群众至今都觉得不可思议,“就是养几只鸽子,能整出这么多高科技来!”南农“高‘鸽’猛进队”瞄准我国蛋鸽物联网养殖空白,在该村创新养鸽、育种,每个鸽笼都有对应的二维码,收集鸽蛋时,用手机扫码,即可自动统计、录入产蛋信息,产品质量可溯源,也为育种团队下一步筛选高产鸽种“芯片”提供大数据支撑。“第二代鸽舍方案正在测试中,采蛋、数量统计工作可实现全自动化,在全世界都是领先的!”
好论文要写在大地上,才能更好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参赛团队们的精彩表现,组织者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南农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吴巨友勉励同学们:继续厚植家国情怀,用专业本领服务乡村振兴,发扬“自找苦吃”精神,为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青春力量。经济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宋俊峰代表赛事承办方向广大涉农高校师生发出呼吁,“积极响应国家战略需求,面向乡村振兴主战场讲好中国‘三农’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