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土地
【殷殷嘱托】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耕地保护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把加强耕地保护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反复强调耕地保护和利用。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依法依规做好耕地占补平衡,规范有序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
2020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表示,要着力夯实农业农村基础,加大粮食生产政策支持力度,坚决守住耕地红线,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2022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时强调,成都平原自古有“天府之国”的美称,要严守耕地红线,保护好这片产粮宝地,把粮食生产抓紧抓牢,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
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发表《切实加强耕地保护抓好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指出,积极开发各类非传统耕地资源。随着科技不断进步,农业生产与土地之间的关系正在发生深刻转变。通过一定形式的技术改造和设施建设,很多原来不能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也可以用于农业生产,这就可以突破我国传统耕地稀缺的自然条件限制。
贵州省长顺县鼓扬镇交麻村高产旱稻收割现场。(长顺县委组织部供图)
一垄一亩承载民生,寸土寸金关乎国计。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把关系十几亿人吃饭大事的土地保护好,绝不能有闪失。
一条红线:守住事关农业的命根子
2月28日,一场大雪之后,返青的冬小麦生机勃勃。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旧县镇张槐村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与集成示范基地里,几十种小麦种类的标签清晰可见。站在地头的种粮大户徐淙祥笑意盈盈,期盼着又一个丰收年。
2011年,习近平到张槐村考察时,曾向徐淙祥和乡亲们了解小麦种植情况。种粮50年,徐淙祥将小麦亩产从不到200公斤提升到超过800公斤,实现了创纪录的跨越。2022年,靠着“皖垦麦22号”,徐淙祥更是种出了亩产818.52公斤的全国历史新高,由此他有了个响亮的名号——“安徽麦王”。
2022年,徐淙祥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了多年来从事粮食生产、帮助群众脱贫等情况和体会。在回信中,习近平总书记鼓励徐淙祥发挥规模经营优势,积极应用现代农业科技,带动广大小农户多种粮、种好粮,一起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
在徐淙祥看来,落实总书记的嘱托,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的关键,就在于总书记所说的规模经营。
2010年,徐淙祥带领村民成立了太和县淙祥现代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租赁入股、托管、代管耕地4230亩,其中徐淙祥自己租赁1230亩。同时,合作社还把撂荒地、零碎地利用起来,开展绿色生态优质高产种。据旧县镇政府办公室主任高文龙介绍,2022年、2023年,旧县镇共新增了350亩农作物种植面积,连续两年实现了农作物种植面积的增加。
“规模化经营也是大型农机作业的前提条件。”徐淙祥曾畅想过的“规模化、机械化、智能化,坐在屋里就能把地种好”的农业,如今成为了现实。他的1230亩小麦仅需3天时间、9元钱的水电费,便可以收割完毕。此外,合作社与种业公司签订产销合同,销售价格高出市场价15%左右,加工出来的面粉通过订单销售,也高出市场价3%以上。
“像保护大熊猫那样保护耕地”“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耕地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徐淙祥紧扣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等主题,多次提出议案,要求加大扶持力度,调动各方积极性,把耕地这个事关农业的命根子牢牢抓在手里。
“在机器换人的大趋势下,更应该关注耕地保护问题。今后,必须完善现代化规模种植体系,依法保护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期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后,土地所有权的性质不变,承包地不得买卖,必须依法种植农作物,更不能撂荒。”徐淙祥表示。
一片大田:农田必须是良田
保耕地,不仅要保数量,还要提质量。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告诫:“建设高标准农田是一个重要抓手”“农田必须是良田”……
吹面不寒杨柳风。贵州省黔南州长顺县鼓扬镇交麻村,一坎坎高标准农田里,嫩黄的油菜花大片盛开,早春的花香沁人心脾……从“风吹石头跑,地上全是草”山旮旯,到“稻油轮作”变成现实,这一切,都要归功于高标准农田建设。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贵州长顺县鼓扬镇抢抓机遇,在充分调研、全方位论证基础上,作出了在交麻村实施2000亩以上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决定。“建设项目开始时,大多数村民是持怀疑态度的。我们这里过去一直种玉米土豆,没有种水稻的经验。山区土地破碎、高高低低,要建连成片的高标准农田确实很难。”交麻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陈天象说。
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挨家挨户做工作,分组召开议事会,反复向村民解释项目的可行性、技术的成熟性、收入的可观性。同时,积极发动党员带头实施,全村党员以“先推我家、先种我家”的决心,将原有耕地推掉地坎连成片。看到新田块,目睹新气象,村民在惊奇之余逐渐被打动,“试一试”的人越来越多,最后,大伙儿全都在土地租赁协议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小田变大田,对长期守着老天爷给的零碎地块吃饭的贵州人来说,着实需要勇气。”陈天象说。
村民工作做通了,还有很多硬骨头要啃。为符合“高标准”这个要求,交麻村把破碎的土地集中整合统一,新建产业路8条6.2公里,修建排洪沟580米,651块零碎地最终并成286块。随后,村里在高地建水窖,把水管修到所有田块,保证每块土地有水可用。
农田好不好,庄稼有发言权。2022年,30亩高标准农田试种优质稻品种,取得了亩产1300多斤的开门红。这一结果,彻底打消了村民的顾虑。陈天象说,国家扶持建设高标准农田,是村里农业发展的分水岭。“村里共有8456亩耕地,目前高标准农田已有2000多亩,接下来我们还要继续努力。”
贵州省黔南州贵定县共建成高标准农田17.4万亩,还发动合作社为农户实施机械化水稻生产全程“托管”服务,让广大农户省心省力。贵定县农业农村局项目科科长闵华说,县里还将加大鼓励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户等直接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管护。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保华镇和保险机构达成协议,由保险公司承担因灾因意外等农田损毁的赔付,提高种植大户、合作社等在农田管护上投入资金的积极性。同时,全镇配备“护田员”20人,有333地块明确专人专管。此外,将农田管护写进村规民约,在村级成立农田保护协会,与受益主体签订管护协议,引导群众监督管护。保华镇副镇长罗斌印说,高标准农田建设已带动688户农户每年每户增收2万多元。
一方黑土:养好“耕地中的大熊猫”
3月中旬,黑龙江省五常市民乐朝鲜族乡已经有了点点春意,种植户们即将迎来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光。作为五常大米的核心产区,随着天气转暖,种植户们开始翻地整地、完善农用设施、准备农耕物资……在黑龙江省广袤的黑土地上,这样火热的春耕备耕图景随处可见。
高产丰产的黑土地因其稀缺和珍贵,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在我国主要分布于东北地区。然而,因为耕作方式不当,过去部分黑土地面临退化、变瘦、变硬等问题。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强黑土地保护和盐碱地综合治理,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资补助水平,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黑龙江省处于东北黑土核心区,得益于肥沃的黑土地,全省粮食产量连续14年排名全国第一,是国家最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在黑龙江,保护黑土地就是保障粮食生产的“压舱石”。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黑龙江代表团持续聚焦黑土地保护,多位全国人大代表接受媒体采访时为此发声。
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宁安市玄武湖大米专业合作社销售经理陈雨佳是一名返乡创业的“新农人”。2016年,陈雨佳辞去城里的工作回村里做起“种米姑娘”,组建电商直播团队,打造“石板大米”品牌。深耕家乡的稻田8年,对于黑土地保护,陈雨佳最有发言权,“由于长期垦殖,缺乏有效保护,部分黑土地退化,出现了黑土层变薄、有机质下降、水土流失等问题,加强黑土地保护,重点要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和侵蚀沟治理,这对提升黑土耕地质量,全面夯实粮食生产根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五常市乔府大院农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乔文志也有同样的看法,他建议黑土地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标准应更精细化,确保不会大幅度改变黑土地原有自然地形地貌,保护黑土地生态平衡的同时,便利于现代化农机具作业,为端牢“中国饭碗”添底气。
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桦南县梨树乡和平村农技员、鸿源水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孙斌是一名长年扎根田间地头的种田“老把式”,多年来结合农业生产实践和调研所见,助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带领更多乡亲共享农业现代化成果。他感慨地说,“攥一把就出油”的黑土地,如果不保护就会逐年退化,严重影响和制约农业生产。“黑土地保护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自然资源、农业、环保、水利等有关部门要齐抓共管、综合施策,还要形成全社会参与的氛围。”
一片绿洲: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这篇大文章
从白茫茫到绿油油,从盐碱地变成米粮川,对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来说,打造“北疆粮仓”的底气越来越足。
乌拉特前旗所在的河套灌区,已有2000多年的引黄灌溉历史。以前,因为缺乏科学灌溉方法,河套灌区土地盐碱化一度非常严重。现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理念一经落地,一片绿洲随之铺展开来。在巴彦淖尔市,盐碱耕地占比从2005年的约80%降至如今的约40%。
滤沙节水去盐碱,省肥省工增收入,黄河水澄清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给土地送来了希望。乌拉特前旗新安镇树林子村有耕地3.7万亩,其中8000余亩土地存在不同程度的盐碱化。2022年,该村党支部带动村民完成2.2万亩土地的高标准农田改造,通过“党支部+企业+农户”的方式,将其中7256亩土地流转给内蒙古禾兴农牧业有限公司。而在流转的这些土地中,有2300多亩属于重度盐碱化土地,2000余亩是中低度盐碱化土地。
内蒙古禾兴农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白恩泽解码滴灌技术:“将黄河水引进澄清池后,通过三次过滤,较大的沙砾被清除。再将液体施肥罐、氨基酸液体储罐与水系统相连,通过高压泵,将液体肥料压入水系统,最后,再将水引入地头,实现定时定量浇水施肥。”盐碱地收益微薄,农民不愿意种,经公司流转改造后,荒地变良田,等到土地流转合同到期,不愿意流转土地的农民就可以自己种上好地。“可以说,我们就是在为农民养地。”白恩泽诚恳地说。
去年,乌拉山镇水桐村在党支部的引领和党员的带动下,村里1.66万亩集中连片种植区也用上了引黄滴灌水肥一体化,让村民彻底“翻了身”。种植大户卢飞怎么也没想到,白梨脆香瓜套种葵花可以让他日进斗金。“之前种120亩的葵花每年最多收入10万元。”他开心地说,“去年用了水肥一体化,获得了大丰收,纯收入20多万元,这是我种地以来收入最高的一年。”
本报记者 华贤东周 妍许露露周静文
通讯员 王 毅 王婷婷于 洋翟清娇张 亮 刘瑞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