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向共同富裕——东西华西村的对话
2013-01-07 09:56:00  来源:新华网  作者:孙洪磊 禹志明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从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字之变,质的飞跃,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美好时代正在走来。

  冬日里,记者分别奔赴江苏和宁夏,走进“中国第一村”华西村和由其主导帮扶的宁夏华西村,感受东西部农村共同建设小康的激情和发展。

  东部华西村:坚持共同富裕 率先实现小康

  华西村地处苏南,一直走在全国农村发展前列,创造了惊人奇迹,被称为“天下第一村”。

  冬日的华西村笼罩在江南特有的细雨连绵的阴沉天气中,但站在华西村中央328米高的摩天大楼观景台,雨雾阻挡不住视野里的壮观景象:山北一望无际的田野是“粮仓”,山南一处处蓝色红色顶棚的工厂是“钱庄”,中间整齐划一的村民别墅则是“天堂”。

  像大多数中国村庄一样,改革开放前的华西村经历过贫穷凋敝的落魄岁月。在老书记吴仁宝的带领下,华西村抓住“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根本,形成了农业、工业、商业、建筑业和旅游业“五业兴旺”的经济实体,如今村民资产少的超过100万元,多的1000万元。

  为了带动周边地区共同富裕,从2001年开始16个村先后并入华西,人口从原有的1520人增到约3.5万人。“我们这个村并村8年多,大华西的村民得到了很多实惠。”原前进村支部书记吴蕴芳说。

  华西村现任党委书记吴协恩说,10多年来,“小华西”累计为“大华西”支出口粮款、保养金、住新房等11.36亿元,周边村的老百姓过上了“基本生活包,老残有依靠,优教不忘小,三守促勤劳,生活环境好,小康步步高”的幸福生活。

  西部华西村:昔日贫困落后 今朝塞上明珠

  江苏华西村可以说是无人不知,但恐怕很少有人知道宁夏、黑龙江、江西分别还有华西村。

  “在老家,炕上搭的是水泥板,人畜吃水很困难,家里穷得外人根本想象不到。”宁夏华西村下辖的新华村支部书记秋万全说。

  1995年,华西村老书记吴仁宝曾到宁夏、甘肃考察,看到西海固“苦甲天下”的农民生活,深受震撼,决定在自然条件稍好的银川郊区新建“宁夏华西村”,从宁夏南部山区的海原、固原等八个极困难县选择5000多名村民移民创业,脱贫致富。

  现任华西村纪委副书记瞿永兴是当时援建宁夏华西村党支部副书记,他说,江苏华西村手把手教宁夏村民打井技术,传授种植业、畜牧业等知识,引导群众发展枸杞、大枣等经果林和家禽养殖,吸引企业投资并吸收当地村民就业,建起华西农贸市场发展服务业,还组织村民到银川市和东部沿海务工。“几年下来,村民掌握了一定的技能,不仅解决了温饱,而且很多人富起来了。”

  1996年,王全山一家六口离开宁夏西吉县民和村的土坯房,拿着江苏华西村下发的安家费,满怀希望来到宁夏华西村,从此告别了走上三四里山路挑水吃的困苦生活。如今他经过培训掌握了枸杞种植技术,2012年,家中16亩枸杞可以带来5万元纯收入,全家住上了五间宽敞明亮的砖瓦房,他农闲时喜欢上网看看新闻、下下棋。

  王全山说,他很庆幸当年迈出移民创业这一步。

  2012年12月底,记者顶着寒风在宁夏华西村看到,一排排砖房建设整齐,房前新建的绿化花坛里树苗已经长到半米高。村旁的大市场里车水马龙,上百家当地村民开的商铺在这里经营生意。

  宁夏银川市镇北堡镇党委副书记王继斌说,宁夏华西村农民年人均收入已经达到6000元,收入增幅每年在25%以上,枸杞、葡萄、苗木种植成为主要产业。

  智力扶贫 授人以渔 实现共同富裕

  两个华西,一东一西,虽然发展水平有很大差距,但对于小康社会和共同富裕之路,却有着相似的看法智力扶贫,授人以渔。

  从2006年开始,每年都有1万名全国各地的村党支部书记分期分批来江苏华西村参加交流学习班,不少人在这里受到启发,回到家乡带领群众发展致富。对这项工作,吴仁宝用这样的话加以概括:“村帮村,户帮户,核心建好党支部,最终实现全国富。”

  记者在宁夏华西村采访时,遇到大学生村官徐映霞,她2009年从宁夏大学园艺系毕业后,第二年来到村里为村民提供科技服务,受到群众的欢迎。

  “国家今后不仅要加大对西部的投资力度,更要人才扶贫、智力扶贫,多给我们派些大学生村官。”秋万全说出了自己的愿望。

  “富裕的生活不是空想出来的,勤劳就能致富,这在江苏华西村已经得到印证。而在西部农村,只要改变观念,再创造一部分条件,再穷也能富起来。”回忆起当年在宁夏华西村援助的那段难忘岁月,瞿永兴这样说。

责编:chejing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