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安徽省滁州市政府办公室副调研员王鹏,2018年4月下派到全椒县石沛镇白庙村担任第一书记,作为母亲,把正在上小学的儿子放在家里,会有许多不舍,但她又偏偏是追求完美、大大咧咧的人,一年多来在村里干事风风火火,广受好评。
乡村干部报年轻女记者李慧(同事叫她“小草莓”), 7月8日来到白庙村驻村蹲点,近距离了解王鹏在村扶贫的点点滴滴,接下来的一周里,两个同龄人会擦出怎样的“火花”?李慧会给我们带来哪些有趣的信息和惊喜?
今天起,我们推出融媒体系列报道《安徽全椒驻村影像(1)》。
在报社已经有4位同事驻村跟班采访归来,我成为第5位驻村采访的记者。
7月8日上午,按照约定时间、地点,我和第一书记王鹏成功碰头,她准备自己开车带我去村里。见到面,还没来及客套两句,她就抱歉地对我说,哎呀,我车胎被扎了,咱们现在得先去修理厂补胎,不然走山路太危险。
到了修理厂,店老板一见面就说,你咋又来了,上个月不才补的胎吗?王鹏吐吐舌头,大咧咧地说,“反正又被扎了呗,您赶紧给我瞧瞧,我还要带记者同志去村里咧。”
“你这样开车可不行?”“我记得你这四个胎去村里之前,才给你换的最好的,咋一年功夫就磨损成这样?”“女同志,开车慢一点,别火急火燎的”……店老板一边补车胎一边絮叨,王鹏一边发信息一边回应道,“我不就是想开快点,路上能多节省点时间嘛?”说完,还有些得意地对我说,“从市里到我们村,别人开车要一个半小时,我开车一个小时就到了。”好吧,果然是下村锻炼出来的女汉子。
一路上,两个女汉子格外契合,聊了很多有关白庙村的话题。
图为进村途中经过的黄栗树水库
白庙村地处全椒县城的西北部,位于黄栗树水库与马厂水库两个水源保护区交界的山脊地带,山多、地少、水缺,属典型的丘陵山区偏远村。她还指着右侧窗外的水面向我介绍,这就是黄栗树水库,滁州老百姓的饮用水源地之一,咱们现在是绕着这个水库在往前开,这也是进村的必经之路。
白庙村区域面积15.6平方公里,全村共有20个村民小组,总户数420户,户籍人口1796人,可以说地广人稀,人口居住特别分散。2014年,该村被列为全椒县9个贫困村之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8户131人。2017年,贫困村出列,贫困户全部脱贫。2017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稳定达到16.75万元, 2018年村集体经济收入22.97万元,比上年增加6.22万元,增长37%。
“走这一路,你会发现,我们没有成片成块大面积的耕地,都是一小块一小块的,耕地多为丘陵小块田、小冲,历来以传统种植业为主,无法大规模发展养殖业、工业和农业,经济效益不高,导致‘先天不足’,2014年以前属集体经济收入不足千元的空壳村。”王鹏说,白庙还是一个典型的空心村,村里有四分之三的人都外出打工去了,留下来的都是老人,连孩子都少见,都被年轻人带出去了。所以,村里严重缺乏劳动力。
一个多小时后,我们到达了扶贫工作队的驻地。
白庙村扶贫工作队共有市县两级、选派帮扶干部3人。其中,王鹏兼任扶贫工作队队长,她原职是滁州市政府办副调研员;县民政局党组成员戴德军担任副队长;县财政局农财局副局长金朝担任扶贫专干。
图为郑基琴大姐家经营的农家乐,也是扶贫工作队住宿的地方
因为村部距离镇上有近35公里,所以王鹏和工作队希望住在村里。但是村部办公室又很紧张,腾不出多余的房间。岗赵村民组农户郑基琴在村里经营一家名叫“桃源人家”的农家乐,3名工作队成员就暂住在她家里。
说是农家乐,其实前院住着郑基琴一家,后院有3个简单装修的小包间和3个住宿的小单间。虽然,在桃子丰收的季节,郑基琴家的生意还不错,但游客也基本全是白天采摘,中午吃一顿农家菜,下午就打道回府,鲜有留下来住宿的客人。
王鹏介绍,他们房租费用是由选派单位解决的,每月每人800元。但因为郑大姐对他们特别好,经常会给他们加餐。工作队过意不去,也经常给大姐家买些米面油、杂粮之类带过来。
图为郑基琴大姐在摘菜,准备做饭
正在院子里摘菜的郑大姐赶忙补充,工作队太辛苦,忙的时候,经常晚上9、10点钟才能回来吃晚饭。如果遇到检查,加班到凌晨一两点钟是常事。我给他们加点餐,也花不了几个钱,这豆角、茄子、毛豆都是自家种的,鸡呀、猪呀也是后院喂得。“跟他们比,我这点付出算啥。”郑大姐嗓门大,干事麻溜,笑声也格外爽朗。
午休过后,下午王鹏要带我去村部。
从郑基琴家到村部,大概2公里距离,步行15分钟。王鹏说,她一般都不开车,习惯走到村部,因为沿路会遇到很多村民和她打招呼,有的村民还会跑来问她一些事情,她也可以顺道儿查看一下西瓜、玉米等农作物的长势。
图为村两委和工作队召开碰头会
按照惯例,每周一下午,扶贫工作队要和村两委一起开个碰头会,商讨本周工作重点。会上,村党总支书记、主任杨庭玉部署了本周10项重点工作,大家就每一项工作又进行了详细讨论。
散会后,因为要下雨的缘故,气压很低,天有些擦黑。王鹏带着我参观了村部和她的办公室,在和村两委班子成员打过招呼后,我们回到了驻地。在回去的路上,空气自由清新,郑大姐家炊烟升起。因为我今天要来,郑大姐杀了自家的跑山鸡,去池塘捉了小龙虾,晚上给我们加了餐。王鹏放下包,洗了个手,就熟稔地进厨房帮郑大姐忙活。
趁着他们在忙,我跑到屋外,青翠连片的西瓜地,似近实远的青山,让人浮想联翩。虽说小暑至,盛夏始,但啃着郑大姐家的西瓜,仿佛暑气也散去一般,只听见风吹过耳畔的声音,蟋蟀在我脚前“口瞿口瞿口瞿”地叫着,让人想起《诗经七月》中描写蟋蟀的诗句,“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晚饭后,村书记杨庭玉和包组干部要去开展夜间巡逻,他们组成了一支“全副武装”的治安巡逻队,邀请我同一起去。
路上,杨庭玉告诉我,过去,农村经常会有偷鸡摸狗的事情发生,冬天农户家里腌制的咸货也经常会被人顺走,自从去年村里成立了治安巡逻队,这些偷盗的事情就很少再有,村民家的狗叫唤的也不那么厉害了。
夜晚的乡村格外静谧,治安巡逻队的警报器在突突地叫着,红色警示灯也不停地闪耀,他们构成一种威慑力,守护着白庙的和谐稳定。
巡逻结束,已是晚上9点。回到郑大姐家,门口的小黑在不停地狂吠,王鹏打趣告诉我,这狗近视眼,白天还好,晚上更看不清,我都搁这住一年多了它晚上见我还叫。我一边觉得有趣,一边跟着王鹏顺着墙根儿溜进屋。
此刻,倦意上头,虫鸣蛙叫,夏梦正好眠。
来源:乡村干部报
作者: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