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花引来万花开(7月7日)
2020-02-21 16:40:00  来源:陕西先锋  作者:张少华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2019年7月7日

  张少华

  岐山县国土资源局科员。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在岐山县雍川镇何家村任第一书记兼扶贫工作队队长

 

  仲春时节,草长莺飞。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我没有看到想象中破败脏乱的村舍,反而田里的庄稼倒像是得到了额外的眷顾,绿色的麦浪一波接着一波。“这是何家村吗?如果是,为什么何家村还是贫困村?我该做些什么?我又能做些什么?”我心中暗喜又茫然不知所措地进入我的“根据地”。

  村里传开了我到来的消息,竟然有一大堆人蜂拥而至,七嘴八舌也随之开始了:“这么年轻的小伙子,还是县上派来的第一书记?”“文绉绉的,能撑多久?”“就看啥时候会卷铺盖走人?”怀疑和打量的目光使早先激动满怀的我多了一丝失落,但耳边响起领导的殷殷嘱托:“你可是咱县最年轻的驻村干部,可要给咱‘国土铁军’争气啊”我暗自打气,既然来了,就一定要干出个样子来!

  戴上党徽,提起水杯,夹着笔和本,我便开始了下组串户走访调查。

  “张书记,靠种小麦落不下几个钱,给娃以后娶媳妇都是个问题啊。”

  “张书记啊,有补贴领,当贫困户有啥不好的呢?”

  就这样,近一个月时间,村民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已记满了我的小黑本。看着一个个问号爬在本子上,顿时,我倍感压力!

  乡村的夜色很迷人,如水的月光从天宇轻轻流泻,仿佛要浸润整个村庄,几颗星星缀在遥远的天幕,似乎在窃窃私语。我伏案细心整理汇总村民关心的热点、重点、难点问题,生怕有丝毫遗漏。

 

  村民叫我“花书记”

  何家村是雍川镇八个贫困村之一。全村无集体经济收入,产业结构单一, 以种植小麦为主;村民思想保守,矛盾突出,“等、靠、要”思想严重。

  经过不断考察论证,村子地平如镜、土地肥沃的优越条件,正是发展生态苗木花卉种植的理想之选。于是,我租车带领村组干部去宝鸡、杨凌等地实际考察学习种植经验,并引进了冰菊、波斯菊、松果菊等10个投资小、收益高、周期短、好作务的热销花卉品种回村种植。

  花卉品种引来了,宣传动员必须同步进行。村里的老赵看到我在推销自己的“产品”,蹲在路旁的大石头上“吧嗒吧嗒”地吸着老卷烟,还时不时抱着怀疑的态度说:“你别胡谝了,农业产业市场风险太大把控不了,要是赔了可咋办呢。走,走,谁跟我打麻将去啊,刚好三缺一”周围的村民三五成群,众说纷纭,交头接耳地嘀咕着。为了树立群众的信心,我一如既往拿出胸有成竹的样子:“大家大可放心,咱们的花卉种植客商免费提供种子,全程技术指导,采取签订单式回购的方式回收花籽。此项产业每亩纯收入达到3000元左右,贫困户流转土地政府给咱每亩还有400元的补贴呢”两天下来,“演讲”宣传让人口干舌燥,可效果并不明显。毕竟这样的事情在何家村还是头一回,我暗自打气:“万事开头难,等咱这挣了钱,还不相信你们不变态度!”

  空口无凭,眼见为实。为了打消村民们的疑虑,给他们吃上“定心丸”,我再次租车带领部分贫困户赴杨凌、宝鸡等地实地体验观摩。还记得那天参观了大半天以后,都错过饭点两三个小时了,他们仍兴致勃勃地边参观边询问。从清早来时大家七嘴八舌地满心怀疑,到晚上返村途中个个沉默寡言,若有所思,我大概明白了他们心里在想什么。

  到了村里下车道别时,没想到老赵赶了一步握起我的手,有些不好意思,半低着头给我说:“张书记啊,今天的参观,收获可真不小,我明白了咱们跟人家的差距在哪儿。啥也不说了,咱跟着你干”经过一个多星期的宣传动员和精算收益,终于,部分村民同意进行流转土地来连片发展花卉,首批规模就达到近100亩。

  行胜于言。那几天老赵每天来得最早。我背着水壶,挽起裤腿,拿起铁锨与村民一起育苗。只见他们有的把毛巾往脖子一围,紧握铁锨翻土筑苗床;有的全家齐上阵,给架子车装上灌满水的大塑料桶,你拉我推,给田间育好的苗床进行漫水;有的边后退边播撒花种田间地头人头攒动,拖拉机、三轮车、架子车往来穿梭于田间小路,但井然有序。爽朗的笑声,大嗓门的问候,时时传入耳中,一天到晚劳作的人们来来往往,直至育苗结束天黑了才渐渐散去。

  花苗管护期间,我多次邀请农技专家到田间地头现场授课,重点开展花卉病虫害防治、苗木管理等技术培训。经过10个月努力,按照初期规划实施倾力打造出何家村“一路一带”种植示范基地,即以村口主干路为中轴线,沿路两边一、二、三组辐射带动,形成“花海”一般的花卉种植示范带。在集中发展花卉种植产业的过程中,我的眼界也渐次打开,及时调整思路,突出产业周期长短结合,以打造“特色精品种植示范园”为目标,在四、五、六组连片种植了精品大红袍花椒、黄桃、李子等1200亩12万多株,逐步做大做强了全村产业。

  花卉、花椒等一系列种植产业可谓行之有效,也让村民看到了变化和希望。从那以后,我便被群众亲切地称为“花书记”。群众对我的认可,是我此行最大的收获和快乐。

 

  再开“福良”花一朵

  大力发展种植产业增加收入的同时,也要在“扶志”上有所作为,精神上的“瘦骨嶙峋”远比生活上的“面黄肌瘦”更让人痛心。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贫困户赵福良,43岁,小学未毕业。早年妻子因不堪病痛折磨喝农药自尽,他在打小工时曾受过腿伤,家里有上初中的儿子和体弱多病的老母亲,无一技之长,也不思进取。一家三代人一直靠着低保勉强度日,是村里有名的贫困户。

  第一次走访入户时,我眼里看到的这个家真可谓是“一贫如洗”。木头支撑着土坯房,墙体裂缝隐患重重,墙角到处是蜘蛛网,土灶台和简单的厨具是厨房唯一的家当;卧室里阴暗潮湿,远远地就闻到一阵阵发霉的味道,一台老式电视机是仅有的家用电器穷!穷得真正是超出我的想象。该如何帮助他脱贫?我的心里五味杂陈,难以平复。拿出纸笔,我想耐心细致地了解他的生产生活家庭状况,只见他蓬头散发,衣衫不整,话语不多却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我一边询问,一边在心里盘算着如何让这样的贫困户摘掉“贫困帽”。

  “恰逢村上修建文化活动广场,可以给他找个小工活!”我灵机一动,赶紧联系包工头,咨询用工情况,通过多番沟通,终于找到了一个适合他干的活。

  “腰疼得很,不去!”这如一盆凉水从头浇下,遇谁,心里都会凉意四起。他的回答让我这个第一书记无言以对。强按住郁闷,再次耐心地和他谈:“福良哥,你以后有啥打算?想做点啥?”他支支吾吾说不出来。放弃只能是延续贫穷,我不信,有哪个贫困户真的不想靠自己的双手过上好生活?从那以后,只要一有空,我就到他家里拉家常,慢慢了解并体会到,由于以前不如意的人生遭遇,自暴自弃、自甘堕落就成了他掩盖内心希望的最好屏障。通过持续不断、耐心细致地讲党的好政策,并带他去杨凌等地参观学习开阔眼界。最终,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赵福良先从改善家庭面貌开始,进行了自我“革命”。他借助扶贫惠民政策,加上东凑西借的钱,积极实施了危房改造。

  搬进新房后不久,他第一次主动来村委会找我,谈了想承包土地发展花卉种植产业的想法,但也提到刚盖完房手头紧,需要贷款来搞花卉种植的实际困难。对于他的改变,我是喜在心头。我和帮扶干部一道积极奔走,为他申请到政府无息贷款3万元,最终他流转了同组村民土地22亩用于发展花卉种植。炎炎夏日,他起早贪黑细心钻研花卉种植技术,全身被太阳晒得发棕,加上汗水的浸泡,浑身油光闪亮。周边的村民都觉得他的变化有点不可思议。“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客商来地头订单回购了部分花籽,将1万多元递给赵福良时,他抖动着手边数钱边乐呵呵地笑着说:“这可是咱‘第一桶金’啊,可多亏了‘花书记’”此刻的画面一直烙在我的脑海里,终于实现了让他用双手,用自己的辛勤劳作和热血汗水增加收入,争取早日脱贫的初衷。

  现在,每当路过赵福良的地头,看到满地黄灿灿、红艳艳的菊花时,我的内心真的无比欣慰。夜晚的微风轻抚整个村庄,月亮明亮,犬吠让整个村庄变得更加宁静,我看了看月亮,弯弯得像是在微笑,我也暗自笑了,拿起笔,在本子上写了这段话:

  “帮扶贫困户,一定要让他们明白:不要怕穷怕贫,贫穷不是 ‘错’,没有人心甘情愿守着清贫。没有摆脱不了的贫苦生活,因户施策,幸福生活就不会遥远。”

  至今,在我的村宿办公室墙上还悬挂着赵福良送来的“驻村帮扶促发展,情系百姓解民忧”锦旗。它就像一面镜子,时刻提醒着我,心系群众,求真务实,为民造福。

 

  百花齐放才是春

  “不给解决问题,我就背上干粮去北京上访”接起电话就听到一阵嘈杂、烦躁的声音。电话是镇上同志打来的,何家村村民苗奶奶的堂弟因给她建房问题正围堵政府机关,他们正在协调。

  五保贫困户苗奶奶,七旬高龄,从小智障残疾,丧失劳动能力。虽依靠同组堂弟代为监护,但她一直独居。事情的焦点在于其堂弟想靠危房改造政策,不出建房自筹款,让政府“买单”建房。我得知情况后,立即安排专人前去安抚并劝返接回。后经核查,苗奶奶家里确实无安全住房,所住宅基地是建于20世纪60年代的土坯房,院落狭窄且年久失修,破烂不堪。去年夏季持续强降雨后,该房当时因漏雨损坏严重,随时都有坍塌造成人员伤亡的危险。我主动联系住建部门给危房做了鉴定,她所住房屋属于D级危房,可以列入危房改造项目,但问题是自筹部分的钱谁出呢?抓耳挠腮的我突然想到了一个点子。

  “老苗啊,你堂姐这么多年也给你添了不少麻烦,经村上研究决定,准备送到县城养老院集中供养。但有条件,只要将你堂姐的银行折子上交,以后你也就不用操心了。你说政府就是好啊,每年光你姐享受所有福利补贴也有六七千元吧”我胸有成竹地说。

  “这,这,这怎么行呢,我姐邋遢惯了不讲卫生,再说年龄大了去了也不方便”老苗看起来有些惊慌失措。

  经过多次上门劝导和感化,其弟终于表态愿意承担苗奶奶危房改造自筹资金部分,还进一步表示同意将苗奶奶改造房屋建在自家后院空闲处以方便照顾,原宅基地危房拆除平整后交给集体。

  经多番努力后,苗奶奶的新房在去年入秋后开始动工建设,不到一个月就顺利建成了。其堂弟也履行了承诺,将苗奶奶接去和他家同住一个院子,以便照顾。

  经过大家共同努力,去年底何家村顺利出列“摘帽”。现在的何家村,人们的生活水平像芝麻开花一样节节高,老人们悠闲地坐在广场上摇着扇子,下着象棋;孩子们围着大树跑着,累得满头大汗;劳作之余的妇女们围坐在一起,扯上几句家常话,笑声不断蔓延开来;宁静的夏夜,蛐蛐唱着动听的歌曲,风儿吹过树缝发出“沙沙”的声音我看着这幅美妙生动的生活美景图,捋了捋衣服,暗自握紧拳头,心里想:“咱还应当继续干!”

 

来源:陕西先锋

责编:刘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