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黄土地的希望(7月21日)
2020-02-21 16:47:00  来源:陕西先锋  作者:宜张平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2019年7月21日

  宜张平

  现任陕西省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延安分公司主任工程师。2015年7月至今在榆林市清涧县下廿里铺镇韩家硷村任第一书记

 

  1998年,我背起行囊,怀揣全家人的希望,走出农村,离开了沟壑纵横的黄土地,走进了大学校门。2015年7月,时隔十七年,34岁的我作为陕西燃气集团有限公司选派的驻村第一书记,重新回到这片黄土地,不是为了寻找儿时记忆,而是肩负着带领生活在这里的乡亲们脱贫致富的责任和使命。

 

  

  我清晰地记得,到村里的那天已是夜深人静。村上的干部和老乡知道我要来,就一直在村子里等着。进村后和乡亲们见面的场景以及他们那种渴望的眼神,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脑海里,久久不能忘怀。他们的热情接待,让我空悬的心顿时有了归属感。

  收拾完行李,我躺在老乡惠保东家的炕上,毫无睡意。既然组织把我选派到这里来,那就一定要尽自己所能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突然,我的电话铃声响了,是燃气集团党委主要领导的嘱托信息:“到村上后要和村民融为一体,要沉下身子扎实工作,抽空看看电视剧《马向阳下乡记》,对你今后的工作有帮助”

 

  

  2016年12月20日,陕北的天气冻得刺骨,韩家硷村的广场上却是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村民们个个满脸笑容,喜气洋洋。因为这一天,村里迎来了一群“不速之客”——30头牛,它们是我为全村贫困户争取的第一个产业扶贫项目!

  党支部书记惠振和笑着介绍道:“这是宜书记向单位申请24万元扶贫资金,为咱村贫困户实施的产业扶贫项目,30头清一色的母牛。俗话说,一家一头牛,过好光景有盼头!希望大家好好养牛,早日脱贫致富,大家鼓掌感谢!”

  广场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贫困户惠保东说:“我可是养牛的好手,农业社的时候我就是放牛的。母牛好啊!今年一头,明年两头,我要靠母牛繁殖扩大规模,争取后年养成四头。”

  贫困户惠文选兴奋地说:“农民有了牛,不但可以耕地拉车,更重要的是可以靠养牛提高收入。燃气集团把扶贫工作做到老百姓的心坎上了。”

  广场上再一次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有了群众的支持,公司的投入力度也更大了。三年来,燃气集团直接投资214.3万元,立足长远、因户施策推进精准扶贫项目,帮助韩家硷村发展了肉牛养殖、粉条加工、光伏发电等特色富民产业。

  村集体有了产业,经济实力强了;村民有了产业,腰包也鼓起来了。

  52岁的村民惠和,是典型的受益者。他家由于子女较多,没有增收致富产业,对生活信心不足。我向燃气集团争取8000元扶贫资金,帮助他家养起了牛,并鼓励他们靠自己的双手脱贫致富。

  后来,两口子每天起早贪黑,夏季养牛种地,冬季加工粉条。一年下来,老牛生了牛犊,卖了6000多元,加工粉条收入1万余元,光伏发电收益分红1000多元。惠和夫妇有了稳定收入,对生活有了信心,日子一天比一天过得好,2017年顺利脱贫。

  惠和夫妇说:“宜书记对我们不仅是物质上的帮助,更是精神上的帮助。只要立下脱贫志,铆足精气神,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去开创生活,就一定能够脱贫致富,过上幸福生活。”

  

  三

  在驻村扶贫的日子里,驻村工作队员有的不是农村出身,对村里的情况很不适应。有一次,刚来参加扶贫的驻村工作队员周富强气冲冲地来找我抱怨:“这些农民太难伺候了,我们辛辛苦苦地入户走访,他们连实话都不敢说,和想象中淳朴老实的农民一点儿也不一样,咱这么做到底是为了啥?”我给他倒了一杯水,耐心地解答:“在农村工作首先要打好群众基础,放下架子、敞开心扉和乡亲们交朋友,只有真正地融入他们,工作起来才会得心应手。”

  接下来,我带他走访了村里有名的“钉子户”惠红虎。刚到硷畔上我就大声喊:“红虎在家吗?我来看看你家的危房改造好了没?”进了院子,我指着他家的牛圈说:“这牛养得好啊!健壮的蹄子跟碗口似的。”惠红虎笑嘻嘻地凑近跟前,高兴地说:“呀!宜书记来了,一看你就是个懂行的人,不是我吹,全村就数我家的牛养得好。在你的帮助下,政府补助12000元,自己拿了3000多元,可把房子收拾美了。”

  然后,他热情地拉着我,一边参观新房,一边跟我拉起了家常。他是如何养牛的,他家的牛犊几月出栏,今年种了几亩地,收成怎么样,孩子在哪里上学,学习成绩如何,在外打工的儿子一年收入多少钱,是怎么孝敬他们的家长里短的琐碎事和我拉了半天。

  走访完后,周富强感慨道:“宜书记,我知道农村工作该怎么开展了。农村工作不但要摆正心态,转变角色,深入农村,融入村民,还要讲究方式方法,不能条条框框照搬照抄。”看着他的成长和进步,我笑着说:“多到老乡家串串门,拉拉家常,自然感情就近了。你刚来,工作有激情有干劲是好的,但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

  通村公路边的公交车站是乡亲们的聚集地,农闲之余,村民们不约而同地来到这里,下下棋,拉拉话。我和驻村工作队员每次经过这里,都会停留半小时左右,看他们下棋,听他们闲话家常。刚开始老乡见我们来了,话就少了。几次过后,他们就主动招呼我们,给我们让座,和我们下棋聊天。

  有一次,一位老乡说:“宜书记,能不能把你的电话号码给我留一下?有什么事好找你。”听到这样的要求,我很高兴,说明我们的一切努力没有白费,乡亲们开始接受我们了。于是,我赶紧整理好“四支队伍”通信录,送到韩家硷村的每家每户,告诉他们:不管遇到什么事,随时打电话,我们会尽力帮助的。

  后来,我倡议村委会设立“民事村办服务点”,并发动单位同事开展捐款捐物活动,帮助12位贫困人口完成大病医疗救助,实现14名贫困家庭孩子的“微心愿”,组织村民开展植树造林、美化家园活动,组织党员干部帮助五保老人完成危房改造工作慢慢地,干部的作风转变了,也彻底融入了乡亲们的生活,乡亲们又找到了他们心目中的“主心骨”。

 

  四

  46岁的贫困户惠建宁,夫妻二人都是残疾,结婚多年一直没有孩子。通过多次治疗,其妻于2017年初顺利怀孕。在得知这一消息后,我多次上门看望,为他们送上孕期相关图书和优生优育知识手册,帮助他们联系医院,开车带领他们定期完成孕检、产检。

  2017年10月,惠建宁家喜得贵子。我带领驻村工作队来到他家,送上营养品,并叮嘱他一定要照顾好妻儿。惠建宁激动得流下了眼泪,拉着我的手说:“你真是我们的大恩人,没有你们的帮助,我真不知道今后的日子该怎么过啊!”

  得知82岁的王月清夫妇身份证、户口本、医保卡丢失,考虑到他们年龄大,行动不方便,我开车带领二老到县政务大厅、乡镇派出所、农村信用合作社补办丢失的证件。经过一个多月的等待,王月清夫妇拿到了崭新的身份证、户口本和医保卡,高兴地说:“宜书记真是个好书记,比我们的儿子都贴心。”

  一次,王月清夫妇专门煮了两个鸡蛋,送到了我的住处,叫我趁热吃。虽没有太多的寒暄,对于家人没在身边的我,内心却是无比的温暖。记得小时候,虽说有爷爷奶奶疼,爸爸妈妈爱,但是两个鸡蛋加上韭菜和粉条炒一大盘,几乎是过年才特有的兄弟姐妹们争着抢着吃的美餐。面对这两个热腾腾的鸡蛋,我久久不舍动口,看着他们离开的背影,我流下了幸福的泪水。

  驻村工作几年里,我共送走了5位老人,看着8对新人喜结连理。不管是谁家的红白喜事,我都积极参加,热心帮助。了解到村民婚丧嫁娶时,都要花钱租赁红白喜事用具,在前期考察调研的基础上,我带领“两委”班子成员、一名“行家里手”、两名群众代表,前往绥德、子长两地,为村民精挑细选了一套功能齐全、质优价廉的红白喜事用品。

  当天晚上8点左右,在村民的帮助下,满满两车红白喜事用品卸车完成,东西整齐地放置在村集体库房里。看着采购回来的物品,全村村民满心欢喜。村民惠候红说:“这么好的东西要花不少钱吧?我们村以后过事情再也不用掏钱租赁家具了!”

  听到他们的话语,我甚是欣慰。设身处地为老百姓着想,想方设法为老百姓办事,这就是扶贫工作的方向!

 

  五

  人都是有感情的,与村民一个多月的相处,我和驻村工作队的同事们彻底融入了韩家硷村的群众生活。贫困户惠侯强长期患病,上有七旬老母,下有三个正在读书的孩子。其二女儿惠雪芳考入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建筑工程系,全家人却高兴不起来,一家人正在为孩子上大学的学费发愁。

  听到这个消息,我想这应该不是惠侯强一家遇到的问题,估计其他贫困户也存在类似的难题。我赶紧组织驻村工作队在全村范围内统计因凑不齐学费而发愁的贫困家庭。后来,得知惠富成的女儿惠芳芳,惠庆福的女儿惠萌,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她们都是韩家硷村孩子中的佼佼者,而每年几千元的学费现在却成了她们求学路上最大的绊脚石。

  我也是从贫苦家庭走出来的。由于家境贫寒,曾几度面临辍学,都是在老师的帮助下艰难完成了学业。这样的情况,我深有体会。家长凑不齐学费的无助和无奈,我最有感触。一定要帮助这些学生解决上学的学费问题。我及时向燃气集团党委做了专题汇报,单位大力支持,并在韩家硷村设立了教育扶贫专项资金,不管谁家的孩子考上大学,都会为学子每年提供5000元的助学资金,帮助他们安心上学。

  每到寒暑假,孩子们放假回家,都会来村委会找我聊天,“汇报”他们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情况。我鼓励他们完成好学业,争取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对家庭有帮助的人。孩子们经常说:“宜书记不光是一名扶贫干部,还是我们的良师益友。”

 

来源:陕西先锋

责编:刘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