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23日
高培生
榆林市榆阳区农机化学校教师。2015年8月至今在榆阳区上盐湾镇埝则湾村任第一书记
寨峁山那一条条狭窄的山沟里,散落着几户到十几户不等的破落小院,院落内大多杂草丛生,只有四五户年老体弱的老人留守在这里。陕北的山村大体都是这样,只要有沟的地方,就有人住。
一
刚进寨峁山,一个老大爷赶着牛车迎面走来,由于路窄,我将车子放慢了速度,同行的朱书记问他:“老马,干什么去了?”
“朱书记,刚上山收了豆子,你给我找的老伴呢?”老大爷说完哈哈大笑。
看起来是一个性格开朗的老人。
“去他家看看吧。”朱书记对我说。
我将车子停在路边,和朱书记跟在他的牛车后面。
朱书记对我说,他叫马生保,73岁,老伴去世多年,儿子外出打工,常年不回家,媳妇智障,孙子智力也有障碍,15岁了才上二年级,生活极度困难。
老马家在山顶,崎岖的小路仅能容得下牛车通行,远远看见几间破败的土窑,门前有几棵果树和一个陕北特有的玉米架子。
走进老马家,我惊呆了!满屋子的东西,当屋一张床上,油黑发亮的几件被褥跟两三年没洗似的,一个小小的土灶台也脏得可怕,锅盆碗筷扔了一地,锅里有半锅小米稀饭和几个馒头。
朱书记向老马介绍:“这是咱们新来的第一书记,高书记。”老马憨憨地笑着招呼我:“高书记,我这个家没你坐的地方,你不要笑话。”
“老马,以后把卫生打扫得好一点,你这么脏,还和我要老伴?”朱书记逗他说。
老马又是一阵哈哈大笑。
我向老马了解了一些基本的生活情况和个人信息,并记录在随身带的小本子上,告诉他我的工作职责和联系方式,嘱咐他有什么事可以给我打电话。
通过交流,我大体上了解了老马的基本生活情况。由于年龄大,人又懒散,基本不收拾屋子,被褥常年不洗,锅盆碗筷也五六天才洗一次。生活极其简单,基本以小米稀饭、馒头、挂面为主。一头牛,一辆架子车,几亩薄田,老马与其相伴,生活就这么简单。
“老马,想发展点什么产业,政府有政策,能补助5000元。”榆阳区产业扶持政策出台后我上门征询他的意见。
“我老了,其他的也干不成。就是这头牛老了,如果能补贴,把这老牛卖了,再买一头小一点的牛,好帮我干活。”老马欢喜地对我说。
村主任李启存是老马邻居,我让他帮老马买牛。毕竟老马年龄大了,让人家骗了也是有可能的。
过了十几天,李主任给我打电话,说给马生保买了牛。原来的那头老牛卖了5800元,新买的这头花了8900元。老马说准备再买几只羊,好好喂养,争取早日脱贫。
此后的日子里,我经常能看到马生保忙碌的身影。每次见到我,他都笑着对我说:“高书记,过几天杏子熟了,来我家吃杏。”他的笑声更加开朗了。
我隔三岔五去马生保家坐坐,顺便看看他的那头牛和那几只山羊,老马的屋子也干净了许多。邻居告诉我,多少年了,老马从来没有这么高兴过,今年像换了个人似的,像个年轻小伙子,干劲十足。
2016年秋季,连绵阴雨,村里很多人家的房子渗漏严重,有几户裂缝严重已成危房。我和李大刚去老马家看了看,发现他家的房子也渗漏严重,泥土大片地掉落,老马也很忧愁。
“高书记,这张床已经搬了几次地方,就怕睡到半夜,泥土掉下来砸到头上。”
我在心里想,2017年一定想办法将老马纳入危房改造项目户,让老马能安享晚年。
2016年12月中旬,我和李大刚去老马家,计算老马的收入,看能不能脱贫。老马高兴地对我们说:“不用算了,今年农业收入最低五六千元,加上养老金,估计上万元了。我一个老头,花不完了,脱贫没问题。”言语之间充满了自信和对美好生活的期望。
老马激动地握着我的手说:“有你们帮我,我老汉不用愁了。”
二
李兴喜家坐落在半山腰上,三间土窑,石头门面,古式的木头窗子,典型的陕北土窑风格。
一个80岁左右的老太爷坐在门前的凳子上晒太阳,一身洗得灰白的衣服有几个补丁,一顶小白帽显然也是戴了很多年,颜色暗淡了很多。
陪我来的李主任喊了几声:“李兴喜,李兴喜”
羊圈那边,一个中年男子走了出来,乌黑的脸,头发像杂草,见了我们,只是憨憨地笑。
李主任向他介绍了我,并说明了我们的来意。
他招呼我们进了家,一盘土坑,一张床,一个衣柜,这就是全部的家当。
李主任向我介绍了他的情况。老父亲80多岁;夫妻二人均患有间歇性精神病,十年前较严重,经常发病,经过治疗这几年好多了,犯病的次数愈来愈少,不受刺激基本上不会犯病;有两个孩子,女儿在榆林市第三中学读高三,学习很好,儿子在清泉中学上学,也很优秀。家中生活本来还可以,可是多年求医看病,家里早已负债累累。前年李兴喜喂的一群羊,有30多只吧,被查出患有传染性病源,经办事处会同榆阳区动物检疫站协商,进行了注射死然后掩埋羊的处理办法。虽然给予了补偿,但是丧失了养羊致富的机会,一切都得从头开始,让这个原本贫穷的家庭雪上加霜,更加难以维持。去年,李兴喜又借了很多钱,买了一些羊,继续发展养羊产业。
听着李主任的介绍,看着眼前这位没上过学、老实巴交的陕北汉子,我的心中一阵酸楚。多难的命运怎么就全部降临到他一个人身上呢?
几天后,榆阳区国土资源局驻村工作队进村开展工作,一个党员帮扶一个贫困户,我特意安排国土局局长王开富帮扶李兴喜。
王局长进村,对所有贫困户挨家挨户进行走访,第一站就到了李兴喜家。详细了解了他家的情况,听取了他发展养羊产业的规划后,王局长明确表态,坚决支持他发展羊产业,并赞助他女儿上大学后的部分学费。
李兴喜沧桑的脸上终于露出一丝丝笑意,暗淡的眼神也突然明亮了许多。
2016年4月中旬,王局长特意到李兴喜家走访,了解春耕生产情况。得知没钱买化肥,王局长立即掏出200元,让他尽快买回化肥,不要误了耕种。
高考分数公布后,我和李大刚又去了李兴喜家。他的女儿李丽丽告诉我们,今年没考好,是三本,准备再复读一年,明年继续参加高考,争取考个好一点的学校。我鼓励她好好学习,如果有什么困难,我们可以提供帮助。
2016年秋季,连绵阴雨下了20多天,李兴喜家的土窑出现了大面积的渗漏和裂缝。我第一时间到他家了解情况,实地勘察房屋,确认其已成危房,不能继续居住,必须搬出去,从而避免次生灾害的发生。随行的村主任李启存立即向几位在城里居住的邻居打电话,给他借房子,最后确定了一位邻居的房子。李兴喜的妻子哽咽着说:“谢谢你们了,你们真是好人。”
榆阳区产业扶持政策出台后,我将李兴喜列为养殖产业发展户。和李兴喜商量了几次后,决定让他继续养羊,再购买5000元的羊,把规模做大,争取让他成为寨峁山组的养羊脱贫示范户,带动其他村民发展养羊产业,共同致富。
担心他把产业项目资金挪作他用,我和李大刚到李兴喜家数了原来羊的存栏数,嘱咐他买回羊后必须给我们打电话,我们要验收买回来的羊,确保项目落到实处。
过了几天,我路过武家庄时,李兴喜让我去他家,看他买的羊,我专门去看了一趟。
“高书记,我怎能骗你呢?只要政府有扶持政策,我一定好好干。”他笑着对我说。
2016年,由于雨水充足,李兴喜家获得了大丰收,洋芋、豆子、玉米都比往年多收了五成。李兴喜对我说,今年的收入是五年之内最多的一年。
2016年12月 ,我和李大刚到李兴喜家调研全年收入情况,看是否已脱贫,李兴喜高兴地对我说:“高书记,不用算了,今年收入这么多,肯定脱贫了,我不能拖咱清泉的后腿。”
为了提升产业发展规模,保证脱贫后不再返贫,榆阳区国土局对每户贫困户另行安排了3000元的产业发展资金,扩大产业规模。
“高书记,如果3000元到账,我可以买6只羊,这样我一共喂30只羊,我一定可以脱贫,不用你们再操心了。”
他高兴的言语之中充满了自信,也充满了对未来生活的期望。可是,危房改造项目还没有实施,女儿的大学梦也没有实现,这个勤劳而多难的男人仍然需要继续努力。
祝愿李兴喜一家早日圆梦,过上幸福祥和的日子。
三
初到埝则湾村,我沿着埝则湾公路往返走了几次,发现那座路边的小庙和古戏台的前面,有一条小道伸进了山沟。
“那是姜家沟,是咱村的一组和二组,现在两个组居住的不到十户人家。”
“咱进去看看吧。”
于是我将车开进了那条小道,走了不到400米,翻过了一座山梁之后,一条小溪挡在了前面。小溪的对面,半山坡上拴着一头黄牛,黄牛的后面是几棵老枣树和几间破烂的窑洞。
我将车子停在小溪的这边,提鞋蹚过了小溪,水并不深。
向前走了10分钟左右,到了半山坡的这户人家。推开栅栏门,院里乱七八糟地放着一些农具,门前挂着两串辣椒和几个玉米棒子,属于典型的陕北农家景象。
一个腰弯得几乎九十度的老大妈应声面出,瘦弱的身体,单薄的衣衫,一双深邃的眼睛昏暗而无神,灰白的头发杂乱无章。
“你是谁啊?”
“这是咱村新来的第一书记高书记,到你家了解情况。”张书记向她介绍我。
“哦,进家吧,喝口水。”
推开两扇厚厚的古式木板门,整个家当全部呈现在眼前:两口大缸,几个木柜,一盘土坑,几床破旧的被褥,一大一小两口锅,一个热水壶。
“高书记,喝水。”随之递给我半碗水。
张书记向我介绍了这户人家的情况。20年前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紧,因女人有病,对户主张占明进行了结扎手术。因当时手术条件有限,没有做好,张占明留下了病根,劳动能力受限。有三个女儿和一个儿子,三个女儿均已成家,儿子结婚后因为生活贫穷,妻子离家出走,最后离婚,儿子情绪受挫,在外流浪,常年不回家。张占明也患有几种疾病,常年靠药物维持,但不得不拖着病重的身体种几亩薄田,以维持生活。计生局每年救济几千元,勉强能过得去,但几年前儿子结婚时欠了几万元的外债,已没有能力偿还。
听了张书记的介绍,看着这个破旧不堪的家和眼前这个实际年龄64岁却看上去像80岁的弯腰老妇人,我一阵心酸。我知道,是生活的重担压弯了她的腰,是生活的辛酸和无奈让她愁白了黑发,长满了皱纹。
几天后,村里召开精准扶贫识别会,我才见到张占明,同样的弯腰深深,同样是满头灰白头发,同样是古铜色的沧桑老脸。他笑着和我打了个招呼,但笑得极其勉强。
经过几轮会议讨论,最终确定张占明家为贫困户。张占明握着我的手连声说谢谢,能感觉到我们的帮扶真的是他最后一根救命稻草,能给他带来生活的希望。
2015年12月23日,我到他家慰问,去的时候已是早上11点左右,他家才吃早饭,一锅小米稀饭,几个馒头,一碗咸菜,却也吃得津津有味。看到我们来了,有点不好意思地说:“农村人,没什么吃的,就这饭,只要能吃饱就行。”
2016年4月13日,我联系榆阳区人民医院的专家到埝则湾村进行免费体检义诊,并特意给张占明打了电话。他第一时间赶到了现场,人民医院的李院长给他做了各项检查并开了处方,我给他发了10袋各类蔬菜籽和10件适合他穿的衣服。
“高书记,谢谢你了,等过几天蔬菜种好了,来我们家吃饭。这几天我正准备去城里看病,今看了,就不用去城里了。”普通而平凡的话语,道出了这位老农最真挚的心意。
2016年下半年连降阴雨,张占明家的房屋严重受损,裂缝,泥皮掉落,不能继续居住,已成危房。
第二天,我和朱书记到张占明家实地察看,建议他借别人的房子暂时居住,先搬出去避免次生灾害的发生。他接受了我们的建议,我说,不用怕,我们一定帮你渡过难关。
回到清泉办事处后,和办事处民政工作人员协商,将张占明和另一户李兴喜的危房发文向榆阳区民政局、区住建局、区扶贫办申报,申请列入2017年危房改造项目和民政救助范围。榆阳区政府贺区长对该申请进行了批示,责成相关部门对张占明和李兴喜的危房改造一事进行立项督办,务必解决贫困户的实际困难。
我多次奔走于榆阳区政府,向相关部门申请立项。2016年10月,区民政局工作人员打电话告诉我,已将李兴喜和张占明纳入民政救助范围,每户救助5000元,用于搬迁后的生活救助。
得知自己的危房改造已立项,张占明欣慰了很多。自从旧屋不能居住,借住邻居家的房子以后,老人整日愁眉苦脸。现在终于等来了希望,多难的老人终于长出了一口气,脸上露出一丝苦涩的笑意。
晚秋时节,我特意到张占明家走访了一次,看看他秋收忙完了没有,收回来的粮食放在什么地方。我去时只有多病的老太太在家,看到我来,她拿出一些红枣让我吃,告诉我张占明到后山收土豆去了,一时回不来。借人家的房子,收回来的粮食还在以前的老院里放着,现在最大的困难就是借住的院里没有水井,得到原来的院里拉水吃;天冷了,没有煤,取暖困难。说话间,老妇人又是泪流满面。
听了老妇人的诉说,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便立即跟包扶人牛占林、朱书记商量了一下,决定帮助二位老人买煤,买水泵和水管。让村支书张加业去买,然后我们给报账。
几天后,张加业书记打电话告诉我,买了2.2吨煤,一个水泵,60米水管,正在往村里走。我会同张书记一起将买回来的东西送到张占明家,老人感动得说不出话来,握住我的手长时间不放。
2016年12月26日,我同牛占林到张占明家进行春节前慰问,给他带了一袋米、一袋面和200元现金,祝福老人过个幸福的春节。老人说感谢政府,在政府的帮助下,今年已经脱贫,明年会继续种好地,喂好牛,把日子过得更好。
在社会各界的帮扶下,在辛勤的劳作下,老人一定会过上幸福的生活,安享晚年。希望这一天早日到来!
来源:陕西先锋